2017年5月19日,倫敦, 著名中國藝術家丁乙的首次倫敦個展于2017年5月19日在泰勒畫廊(Timothy Taylor)倫敦總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通過木刻與繪畫之間的微妙反應所創作的一系列新作,是關于其“十示”系列的持續性探索。配合展覽開幕,藝術家分別與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教授、中國畫專家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家Tim Marlow進行了兩場學術對話,對“十示”系列三十年進行了多個緯度的探討。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丁乙憑借其風格鮮明的創作審視著抽象繪畫在個人表達形式和沉浸狀態中的機能,同時也提供了反思中國社會政治在20世紀高速發展的一個切入口。展覽作品構成了藝術家最新的創作軌跡。特殊的新技法來源于丁乙對繪畫材料一如既往的認真探索,使其能夠在作品中注入對空間、深度以及時間更為強烈的感受,同時也是作品內涵與物質呈現雙方面的提升。藝術家丁乙認為,這組“十示”作品是“一個畫面結構形式從幾何到擴散、層層推進的序列”,并表示:“我想在這批作品中塑造某種正在萌發的力量,而不是已經發散出去的。”
展覽開幕前夕,丁乙在牛津大學阿什莫利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與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教授、中國畫專家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進行了深入對話。阿什莫利博物館是倫敦之外館藏亞洲藝術最多的英國博物館,亦藏有著名漢學家、藝術史家蘇立文(MichaelSullivan)生前捐贈的四百余件藝術作品。博物館在今年收藏了丁乙創作的冊頁《柒拾個圓》并進行展出。對話探討了丁乙在中國多層面的藝術生態環境下如何把握藝術方向,談及“十示”符號30年來的演變,以及和中國傳統藝術的關系等議題。泰勒畫廊展覽開幕當日,丁乙與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家、著名藝術節目主持人Tim Marlow進行了另一場精彩對話,從東西方傳統、城市、技法等緯度對藝術家創作進行了交流,現場觀眾反應熱烈。



關于此次展覽新作,英國藝術評論人海蒂·朱達(Hettie Judah) 認為,“丁乙的近作體現出一種加速感”;“暴露在外的木線和周邊的熒光色層像視覺高速公路, 把觀者的視線迅速從一點引到另外一點 ”;這一系列新作“歸因于他對于抽象和模式生成與城市、設計史和手工藝傳統這些概念之間關系的不斷探索”。英國藝術評論人馬丁·赫伯特(Martin Herbert)則以西方藝術史為參照系對丁乙的創作歷程進行了梳理,認為“丁乙作品圖像的不可預見性代表了急速向前的當代社會”。
丁乙出生、成長于上海,并持續地從這座城市的精神和基調中獲取靈感。丁乙的創作領域包括繪畫、雕塑、空間裝置和建筑。“十”字以及變體的“X”是他主要的視覺符號,用以超越和對抗當時中國典型的政治、社會寓言繪畫。丁乙的首張“十示”繪畫創作于1988年,他也被認為是當時全國性前衛藝術運動“85新潮”(由評論家高名潞提出)中的重要成員。“85新潮”是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審美的一次決裂,期間涌現出許多進步思想,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不可避免地對丁乙日后幾十年的創作產生影響。從 80 年代后期開始,他將“十示”這一標志作為結構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質的圖像表現的代名詞。丁乙在獨立的創作體系中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實踐,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當代社會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巨變。

丁乙的作品曾在全球不同的頂級機構和畫廊廣泛展出,包括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柏林戴姆勒當代藝術、 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近期的個展包括在湖北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法國/瑞士Karsten Greve 畫廊、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博洛尼亞當代美術館、瑞士麥勒畫廊、英國Ikon 美術館等地舉辦的展覽。丁乙的作品被諸多國際公共和私人重要機構所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柏林戴姆勒藝術品收藏、巴黎DSL收藏中心、首爾三星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香港M+美術館和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