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世哥窯瓷器的傳說和考古謎團傳世哥窯瓷器釉層肥腴,釉面開有交織如網的裂紋,小紋路呈淺黃色,大紋路呈灰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瓷釉開片系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在焙燒后冷卻時所形成,在瓷器流傳過程中如遇冷熱變化仍會繼續開裂。它本是釉的一種缺陷,但卻被聰明的工匠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形成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釉面裝飾。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后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考古謎團 由于原來被認為哥窯的龍泉黑胎開片瓷被認為是“龍泉仿官”和“龍泉官窯”,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窯,文獻關于哥窯的記述被認為是以訛傳訛。然而,仔細研究和分析,就會發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其關鍵在于“龍泉官窯”和杭州郊壇下官窯孰先孰后的問題并未真正得到解決。由于“龍泉官窯”的立論建立在“龍泉仿官”的基礎上,認為仿官是不可能的,卻又與官窯相一致,自然是官窯,并認為杭州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再在龍泉燒造以充不足。這一觀點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壇下官窯早于龍泉官窯的定論。 然而,沒有足夠的考古資料證明這一觀點,并由此還引發出種種疑團:郊壇下不能滿足朝廷之需,為什么不就地擴充、就近擴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龍泉建窯燒造?宋室南渡帶來了北方工匠,他們慣于圓窯用煤燒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龍窯用柴燒造?文獻關于哥窯的論述難道一定都是空穴來風嗎?哥不能仿官,但官卻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窯都建立在民窯的基礎上,難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嗎?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這期間南渡窯工在何處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糧還是自謀出路?這些疑問最終都聚焦在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的年代和性質上,也就是說龍泉最初的黑胎開片瓷會不會是皇帝顛沛流離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龍泉窯工技藝結合的產物? "哥窯"名稱由來 傳說之一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于”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 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云: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窯! 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后,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于修內寺,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征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傳說之二 關于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后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