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處不相逢-房麗媛個展即將在天津展出何處不相逢-房麗媛個展 WHEREVER PATHS CROSS,DESTINIES ENTWINE Fang Liyuan Solo Exhibition 出品人:王海英 Producer: Wang Haiying 策展人:李裕君 Curator:Zhang Changshou 策展助理:張恩澤、王亞澤 Curatorial Assistants:Zhang Enze、Wang Yaze 開幕Opening:2025/07/05 16:00P.M 展期Duration:2025/07/05-2025/08/31 主辦機構:海河美術館·第零空間(天津) Host: Haihe Art Museum,Zero Space Tianjin 展覽地址:天津市河東區海河東路棉三創意街區26-207 ADD:26- 207, Miansan Creative Block, Hedong District, Tianjin 何處不相逢:房麗媛繪畫藝術中的辯證法與生命關系哲學 文/李裕君 房麗媛先前碩士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專業,在版畫創作方面已卓有成績。而近十年來,她在生活的波折境遇中深思生命的意義,并將其寄托于個人新的繪畫語言探索和重塑自我的藝術世界里。在全新創作的繪畫作品中,房麗媛宛如精心編織了某種復雜而精妙的多重關系與相遇圖譜,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審視“相逢”這一生命核心動力的深邃窗口。“相逢”二字,看似簡單,卻容納了生命最樸素也最復雜的命題,是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節點,蘊含著無限的深意。 BOW|布面油畫|60×80cm|2018 相逢是關系的起點,是生命故事開始的序章。沒有相逢,就沒有建立關系的可能。然而相逢,在哲學層面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間的偶然碰撞,它是一種更深刻、更廣泛的存在現象。無論是人與人之間偶然的擦肩、刻意的相聚,還是事物在時空中的交匯,如思想碰撞、粒子的相遇等,相逢都扮演著連接“此”與“彼”的關鍵橋梁角色,是關系網絡得以編織的第一個節點。在房麗媛的藝術創作中,空間并非冰冷無情的物理容器,而是被人類豐富的情感、記憶與經驗反復浸潤與定義的“地方”。因此,“何處”在她的筆下與手中,既代表著地理坐標,更是心理地形與關系拓撲,是相逢故事得以展開的生命劇場。她巧妙地運用這一特質,將觀眾引入到一個充滿情感與關系張力的藝術世界之中。 春風得意馬蹄疾|布面油畫|150×120cm|2019 當然,相逢也意味著不同個體(或事物)的接觸。而不同的背景、立場、需求、價值觀必然在相遇中顯現、摩擦甚至沖突。差異是相逢中的常態,也是潛在矛盾的根源。房麗媛深刻洞察到這一點,她通過畫面中精心營造的空間關系,如逼仄壓抑,遼闊蒼茫,或充滿不確定的“閾限”地帶等,無聲地訴說著空間如何作為無聲之手,塑造著相逢的質地、強度與可能走向。她的繪畫藝術更常將觀眾引入特定的空間情境,迫使身體直接感知與丈量,從而再造了具有強烈情感與關系張力的“地方”。例如,作品《有一天,我已敞開心扉》、《你引誘出一場不可度量的漣漪》、《“愛”是動詞,它總是險象環生》等,以深刻而多元的視覺語言,深入勘探著人與人、人與物在生命流變中不斷生成、變形、糾纏的關系狀態。這并非對美好際遇的簡單頌歌,而是一部以畫筆與材質譜寫的生命關系辯證法,承載著藝術家對存在本質的深邃叩問。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在其劃時代的“我-你”哲學中,將人與世界的相遇區分為“我-它”的工具性關系和“我-你”的本體性相遇。后者強調一種全然敞開、摒棄利用的即時性在場,讓個體在相遇的瞬間真正“站立在關系里”。房麗媛的作品便常常傳遞這種布伯式的精神——她筆下的凝視,或通過圖式、線條所塑造的微妙距離感,無不暗示著對純粹“我-你”相遇的深情呼喚與艱難持守。例如,作品《都想擁有你》、《熱烈與熱望的約會》、《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等,這種視覺構建仿佛無聲地提醒我們:每一次真正的相逢,都是對個體生命壁壘的一次勇敢突破,一次向更廣闊存在場域的躍入。然而,房麗媛的藝術觸角并未停留在對“何處不相逢”這一浪漫憧憬的表面描繪。她的深刻之處,恰恰在于敏銳地捕捉并呈現了相逢所蘊含的內在張力與矛盾本質。相逢絕非靜止的和諧畫面,而是一個充滿動態博弈與深刻轉化的場域。 Special Love|布面油畫|120×90cm|2019 Eden之外尾聲:我們的影子延展鋪滿大地,糾纏得如此緊密 布面丙烯|100×80cm|2024 在德勒茲與加塔利的哲學視野中,個體宛如不斷生成、解域與再結域的“塊莖”,每一次碰撞都可能觸發新的可能,但也必然帶來摩擦、不適甚至沖突。例如房麗媛在作品《千山萬水美好,千山萬水莫名其妙》中那些看似緊密纏繞實則暗含疏離的線條,那些相互依偎卻隱現張力的形態,正是這種相遇辯證法的視覺隱喻。它們揭示:美好的憧憬之下,潛伏著差異的碰撞、邊界的試探與自我的重塑之痛。相逢,既可能孕育理解與共生的溫暖,也可能成為誤解與消耗的冰冷戰場。藝術家以其獨特的敏感,將生命關系中這幽微而復雜的“之間領域”具象化了。正如房麗媛所言:“人作為高級動物,具有社會的屬性,那么關系是必然會產生的,就此在創作中展開了基于人性和因果,諸多關系狀態的問題——孤獨與不安,相遇與溫暖,攻擊與矛盾,增益與互補,逃避與渴望,愛而不得,事與愿違,拉扯與糾纏消耗等等的關系感受,邀請觀眾直面靈魂,反躬生命的精神滌蕩,追尋自己的生命關系邏輯和生命體驗過程,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我們都能在精神和肉體上更自由,追求心之所愿,或許不完美的完美主義才是最真實的。”因此,在筆者看來,房麗媛繪畫藝術的終極關懷,在于揭示相遇所內蘊的沉重而崇高的倫理重量。 被“病毒”侵蝕的無法自拔的兩個人 布面丙烯、綜合材料|90×70cm|2025 法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列維納斯的《列維納斯傳》中指出:“人不是活一輩子,人活的是幾個瞬間”——這本書可謂這句猶太名言的最佳詮釋:每個人的命途都與他人的命途形成交錯,臉看到臉,對話,之后想起,遺忘,或者再次憶起。“臉”作為他者的直接在場,是對“我”發出的不可化約的倫理要求,一種先于理解的絕對責任。每一次真正的相逢,都意味著遭遇一個無法完全被自我同化的“他者”。這種遭遇,迫使我們走出自我中心,直面他者的異質性與脆弱性,并承擔起回應的責任。正如房麗媛在作品《被“病毒”侵蝕的無法自拔的兩個人》中,那些若即若離的身影、那些充滿復雜情緒的面孔(即使有時是模糊或缺失的),甚至那些被賦予人格化凝視的“物”,都在無聲地叩問觀者:你如何回應面前的這個“他者”?她的藝術實踐本身,可視作對這種列維納斯式倫理召喚的持續回應——在視覺構建中不斷練習著對他者存在的敏感、尊重與守護。“相逢”在此意義上,被升華為一種嚴肅的生命倫理實踐。 與一座春山交換秘密|布面丙烯|120×90cm|2025 岡仁波齊艷陽下,星河長明|布面丙烯|130×100cm|2025 因此,當我們穿越房麗媛藝術中相遇的辯證迷廊,最終抵達的并非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一個關于生命存在本質的深刻啟示:生命,正是在這無數次的相逢、碰撞、糾纏與回應中,得以展開其全部豐富性與可能性。她所呈現的“相逢”,早已超越了日常際遇的表層意義,成為一種深刻的生命拓撲學。它描繪了個體如何在關系中定位自身,如何在與“他者”的遭遇中不斷變形與重塑,如何在空間的流轉與時間的綿延中編織自身存在的經緯。布伯所言的“之間領域”,在房麗媛的作品中獲得了無比鮮活的視覺形態——它動蕩、充滿張力,卻也孕育著連接與理解的珍貴可能。 房麗媛以藝術家獨有的敏感與深邃,將“相逢”這一人類恒久的母題推向了哲學與美學思考的前沿。她的作品提醒我們,“何處不相逢”不僅是對美好際遇的浪漫憧憬,更是對生命在無盡關系網絡中不斷生成、碰撞、承擔這一復雜真相的深刻體認。在每一次目光的交匯、每一次心靈的觸碰、甚至每一次無言的錯身之中,都隱藏著存在的奧秘與重負。因此,房麗媛的作品,正是引領我們深入這片生命關系之海的燈塔,邀請我們在相遇的辯證法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承擔那份屬于人的沉重與榮光。正如加繆筆下西西弗斯的石頭,每一次推向山頂的徒勞背后,都矗立著直面荒誕的尊嚴與相逢存在的勇氣本身。而房麗媛的藝術之光,照亮了我們在生命相逢之路上前行的方向,讓我們在這復雜的生命關系網絡中,不斷探尋生存的意義與價值,感受生命的厚愛與美好。 2025年6月30日于北京 藝術家 房麗媛 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 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并獲碩士學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現生活于北京、濟南 出品人 王海英 第零空間創始人、798大庫藝術總經理 文韻時光咖啡廳創始人、海河美術館創始人 中國現當代藝術檔案館副館長 于1996年入駐798,是最早入駐798的藝術工作者之一 策展人 李裕君 獨立策展人、藝術理論研究者。擅長以策展為方法論,構建藝術與公眾的對話場域,并致力于當代藝術生態的體系化建設。自2006年起深耕當代藝術領域,涵蓋策展、藝術評論與寫作、機構運營及媒體策劃等,并與國內外上百位藝術家建立密切合作,累計策劃過覆蓋北京、上海、東京、蘇黎世等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展覽及藝術項目百余場。在《美術研究》、《收藏投資導刊》、《人民藝術家》、《絕對藝術》等多家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及專題文章,并持續在藝術中國、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等專業平臺輸出深度評論文章。 2022/2024年先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新時期中國當代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及“策展理論研究人才培訓”項目研學經歷。曾擔任北京不同藝見藝術中心執行館長、798第零空間主理人,并主導創立天津海河美術館并擔任執行館長(2022年);2006年參與《美術關注-中國油畫名家》叢書編撰,擔任副主編;2008年創立Ai藝術網,聯合首創“當代藝術播報聯合體”網絡電臺;2010年加入99藝術網,歷任副主編、市場總監等職,并參與策劃了“首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高峰論壇”等;2015年入職絕對傳媒集團,參與創辦《絕對藝術》刊物。目前為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外聘導師、中國文化促進會國潮藝術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工作生活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