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的針腳——嚴虹構像之外”群展在武漢開幕2025年6月20日,武漢鵝社書店藝術館(青島路)欣喜推出群展《時間的針腳——嚴虹構像之外》,呈現(xiàn)出兼具藝術、文化與社會視野的多維展覽。參展的七十位創(chuàng)作者圍繞同一位女性嚴虹的面孔,展開了豐富而有趣的視覺實驗。嚴虹筆名水果,作為本次展覽的畫中人,她有著多元化的身份,既是寫作者、媒體人、出版人,策展人,也是一百幅藝術作品中的繆斯。 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涵蓋油畫、水墨、水彩、色粉、攝影、數(shù)字、實驗影像、裝置、綜合材料等多種媒介形式,形式多樣,視角各異,塑造了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嚴虹。 參展的創(chuàng)作者橫跨50至10后,既有發(fā)展成熟的藝術家,也有新生藝術家和素人參與者。他們/她們分別于不同時間——最早至2003年——開始以嚴虹為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無目的性的行為,如同“時間的針腳”對嚴虹這一人物進行非連續(xù)性的刻畫。 “水果”原是嚴虹成長地名的簡稱,后被她轉化為筆名,活躍在文字和藝術中。策展人胡凌遠認為,這一筆名跨越了地理、語言和身份,逐漸成為一個可被攜帶、可被想象的文化符號。而她的命名行為,凸顯了身為女性在身份認知上的主動選擇,以及通過書寫主動參與自身角色的建構。 此次展覽中的一百件藝術作品,分別陳列于鵝社書店藝術館和閱讀區(qū)。作品多以繪畫形式為主,其中還有一幅嚴虹的自畫像。在這些作品里,嚴虹被重構出不同的形象,既有夸張變形,也有真實還原;她們流露出時而沉靜,時而張揚,時而溫柔,時而痛感,時而鋒利的視覺能量。觀眾從“她們”的面孔中,既能感知到創(chuàng)作者們與被畫對象之間的微妙關系和距離,也能感受到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投射出的自我情感、處境與想象。 這場展覽不僅僅是一次關于個體嚴虹的構像實驗,也是一場關于“是誰”“如何被看”以及“如何成為”的公共討論。嚴虹作為主體,是最先對自我進行解析和建構的個體,而創(chuàng)作者們的自發(fā)行為無疑進一步拓寬了構建機制。 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辦機構,鵝社書店也參與其中。作為一家集書籍、藝術與生活方式于一體的文化復合型空間,鵝社為這場展覽提供了雙重維度的展示語境:不僅讓作品得以在專業(yè)語境中被觀看與理解,也自然嵌入日常生活的閱讀與交流場域,使觀眾的觀看體驗更具流動性與互動性。觀眾對作品的反映以及形成的聯(lián)結也將賦予作品新的意義。 除了一百幅藝術作品以外,展覽同步推出張弛拍攝、嚴虹主演的實驗影像作品《詩》電影,此外,選編自“水果·嚴虹”詩歌的《女詩集》與其所著書籍《方力鈞——100個人口述實錄方力鈞的藝術歷程》(上下冊)也將同步呈現(xiàn)于書店空間中。這些出版與文本實踐與展覽形成有機互文,進一步擴展了“水果·嚴虹”身份在視覺、語言和思想層面的多重維度,構建“視覺—文學—影像”三位一體的話語場。 這個展覽從主題到呈現(xiàn)方式都蘊含多重文化深意。畫中人嚴虹說:“這一百幅肖像與其說是解構自己,實則是一場用肉身對抗虛擬化的行為藝術。這七十位參展藝術家,從50后寫實技法到10后AI數(shù)字繪畫生成,這個展覽就是一部微縮藝術史。希望這個展覽能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新的意義。” 《嚴虹:構像之外》 文/胡凌遠 人的面部特征具有基本的感知功能,也有著他者可識別的視覺密碼。它們進入創(chuàng)作者的構思和觀念里,既映射出主體性的認知,也反映了他者視角的參與;并在現(xiàn)實與虛擬、真實與想象中,投射出對同一對象的多重特性的思考。 “水果·嚴虹”正居身份流域的交匯處,呈現(xiàn)出互鏡的意味。當這一形象被眾多創(chuàng)作者所識別時,便成為一個核心意象,游走在豐富的形式與觀念之中。油畫、水墨、水彩、攝影、數(shù)字、實驗影像、裝置、綜合材料等多種媒介形式都圍繞這一意象,重構出多樣化的“水果·嚴虹”圖像,并形成開放的觀看機制。不同的認知結構與思考路徑也隨之嵌入在每次的轉譯之中。 作為圖像的主體,嚴虹在現(xiàn)實生活里有著多重身份,而這一切均源于她以文字為起點的表達實踐。早期的閱讀與寫作經(jīng)歷,確定了其自我建構的敘事立場,也由此衍生出“水果”的身份,活躍于文字和藝術里,被人所熟知。然而,看似平常的稱呼,流露出轉化的意味:“水果”源于嚴虹成長的地名,帶有明確的地理指向;經(jīng)由她以此為名的持續(xù)書寫,原有的地緣意義被拓展至更為廣闊的表達語境,并逐步轉化為一個可被攜帶、可被重釋的文化符號。這一行為關聯(lián)著制度記憶和個體敘事,既是女性主體的身份策略和認知的蘇醒,也是一次書寫轉權的主動介入。嚴虹從畫中走到畫外,改變了被觀看的位置,在可見之中做出了進一步的強調。 在日常生活里,水果更有著天然的普遍性與親切感,一旦進入視覺文化語境,其普遍性有著中和作用,也被賦予去特定化的象征意義,成為可轉移、可激發(fā)的意象。嚴虹以“水果”為名,借其普遍性超越具體語境,進入一個公共且開放的敘事空間。而不同創(chuàng)作者所生產(chǎn)的視覺圖像展現(xiàn)出多重的意義維度,它們交織在命名的抽象性里,指向更廣泛的社會人像。 參展的七十位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出近百件作品。他們橫跨時間、身份和地域背景,既有成熟體系的藝術家,也有探索期的新銳面孔,還有持續(xù)實踐的素人參與者,涵蓋了從50后至10后的代際層次。這一具有社會廣度的創(chuàng)作群體所呈現(xiàn)的差異性特征,映射出視覺圖像中個體身份、社會結構與文化經(jīng)驗的交錯與互動。整體來看,他們自發(fā)推動且非目的性導向的創(chuàng)作行為,跨越多個時間點,形成非連續(xù)的圖像生產(chǎn)方式,可被看作一種觀念性的行為實踐,也如“時間的針腳”,在不同時間的介入下,縫合出具有流動特質的社會性圖像——“水果·嚴虹”。眾人在水果的構像之中,也讓我想到鵝社墻上所寫下的一種想象,“在一條長長的序列上行走,看到一小段形象之流。”這場構像不僅詮釋了創(chuàng)造者所處的社會位置,也投射出他們作為個體在生命經(jīng)驗和時間流動中所感知的情感狀態(tài)和存在痕跡。 無論是成熟藝術家們的經(jīng)典圖示,還是新生藝術家與素人參與者們的探索性嘗試和直覺表達,都在各自的路徑中展現(xiàn)了對這一人物主體的思考。這些構像中所體現(xiàn)的性別氣質、年齡象征和風格表現(xiàn),很大程度來自創(chuàng)作者與對象之間的認知距離和情感投射,亦包含想象的維度與視覺的重構。“水果·嚴虹”在個體情感與社會語境的交織中,隨之成為一個多義性的文化載體,參與并構建了有關經(jīng)驗、語境、身份、觀看方式等的討論。 而綜合體式的展覽空間,也成為構建機制的一部分。鵝社書店作為一家集書籍、藝術與生活方式為一體的復合型空間,其跨領域的開放特征呼應了作品中超越圖像母體的視覺復調,使作品進入流動的社會與街區(qū),聯(lián)結起前來觀看的個體——他們是不同身份的人,是不同職業(yè)的人,是不同定義的人,也是不同狀態(tài)的人。那么,如此的視覺圖像究竟會容納多少”人”的視覺面貌,又能體現(xiàn)出怎樣的當代圖景呢?創(chuàng)作者們在無意創(chuàng)造的過程里,也將這個問題拋向我們。 “水果”的轉化完成了從地理指涉、主體書寫,再到視覺圖像與社會象征的過程。很顯然,作為社會身份的嚴虹,也意識到水果肖像所具有的社會性意義,并將此變?yōu)橐粋可持續(xù)的文化項目——這即是“+”的意味。那么,在這個過程里,一個女性的肖像,也能顯現(xiàn)社會系統(tǒng)如何構建“人”的方式,而我們在同一張面孔下又期望凝視的是什么。此時,“水果是誰”并非指認的終點,而是“水果成為了誰”或者“成為了什么”可展開持續(xù)的探討和深入。 2025.5.9寫于武漢 胡凌遠:藝術寫作者,獨立策展人,藝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