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在山中天藝術中心開幕 重新定義雕塑邊界當13500年前的靈井鳥雕與最新數字雕塑隔空相望,藝術長河的密碼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悄然破譯。2025年6月1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在山中天藝術中心拉開帷幕——由策展人張營營精心策劃的群展"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在山中天藝術中心隆重開幕。這場凝聚無數巧思的藝術盛宴,以別開生面的視角重新梳理了雕塑藝術的發展脈絡,為觀眾開啟了一場關于時間、歷史與藝術的深度對話之旅。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開幕式當天,山中天藝術中心迎來了眾多藝術家、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共同見證這場藝術盛事。策展人張營營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這次展覽試圖打破線性時間的束縛,讓不同時代的雕塑作品展開對話,探討藝術創作中那些永恒不變的命題。” 踏入展廳,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來自河南靈井遺址的微型鳥雕——靈井鳥。這件距今13500年的雕塑作品,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雕塑作品。它雖然只有幾厘米大小,但每一個刻痕都充滿了原始的力量與美感。它仿佛是一位跨越萬年的使者,將古老文明的智慧傳遞到現代觀眾的眼前。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七大板塊:重新定義雕塑邊界 本次展覽精心規劃的七大板塊,猶如七把精妙的鑰匙,系統性地開啟了探索雕塑藝術演變歷程的大門。 在靈井鳥雕的原始刻痕里,我們看到了人類最早的造型沖動;在雕塑卸下建筑與繪畫的依附開始獨立思考時,我們看到了藝術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探索;在古典藝術極致雕琢的視覺“剩余價值”里,我們看到了跨越時空的美學魔力;在20世紀都城街巷招幌的艷麗色彩與精巧造型里,我們看到了雕塑藝術與商業智慧的深度交融;從中國古代“循石造型”的創作邏輯和墓葬“擺塑”制度里,我們看到了藝術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在“半雕塑”跨界融合的多元形態里,我們看到了雕塑邊界的無限拓展;在數字雕塑虛實交織的代碼與光影里,我們看到了科技浪潮下雕塑藝術全新的可能性與時代印記。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9月14日,在展期內,山中天藝術中心還將圍繞展覽主題推出系列學術對談與公教活動,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雕塑藝術的魅力。我們誠摯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一同在這場跨越悠長歷史的藝術對話中,探尋雕塑藝術的無盡魅力! 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 A Short History of Sculpture: Time Deposits 策展人:張營營 藝術家:劉煥章、展望、梁好、王魯炎、楊鶴、于吉、張淼、劉建華、共代謝Cometabolism Studio、馮至炫、梁碩、何翔宇、張一、楊光南、吳尚聰、趙要、丁世偉、劉亞洲、陳牧甜、胡尹萍、新塔娜、琴嘎、廖斐、張華、劉符潔、李維伊、李一凡、善良、王梓全、王溪曼 開幕:2025年6月13日 展期:2025年6月13日—2025年9月14日 主辦:山中天藝術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北路798·751園區北一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