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構——華東師大美院2025屆畢業生作品展”盛大啟幕2025年5月30日下午,“互構——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25屆畢業生作品展”在泰當代美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共展出2025屆專業碩士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創作的200余組/件畢業作品,包含中國畫、油畫、漆畫、書法、雕塑、裝置、影像、攝影、綜合藝術等多種藝術形態。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為本次展覽發來賀信,肯定學院積極回應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時代命題,在表現藝術、實驗水墨、綜合材料、漆藝術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以“人工智能+美術教育”等前沿探索,推動美術教育范式創新,為上海乃至全國美術教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認為本次展覽敏銳把握美術跨學科、跨文化互構的歷史趨勢,展出的作品不僅是學子們藝術才華的集中展現,也彰顯了學院“差異化培養、個性化育人”的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雷啟立通過視頻的方式向2025屆畢業生送來了祝福 雷啟立副校長在寄語中表示,同學們將課堂所學轉化為藝術實踐的扎實功底,彰顯了美術學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期望同學們始終擁有“藝術家的眼睛”,以心懷“國之大者”的格局,審視自己的創作,在扎根人民中尋找創作源泉;希望同學們當好美的播種人,傳承好華東師大“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與社會的發展”的理念,用人文關懷培育時代新人;期望同學能夠勇敢地成為創新的破壁者,在人工智能時代尋找新的結合點與突破點,在藝術的廣闊天地中勇敢地開拓和創新。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麒致辭 劉麒表示,作為學校分管文化工作的職能部門代表,感謝美術學院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盡管教育形式在變革,但育人的初心不變。近年來,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希望同學們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踏入社會,都能用自己的創作能力和熱情,為國家和個人不懈奮斗。 上海藝河灣藝術區藝術總監尹希文致辭 尹希文表示,本次展覽展現了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們的創新精神和對未來的探索。長期以來,藝河灣以支持青年藝術家成長為使命,希望通過此次展覽為更多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夢想助力。期待未來與華東師大深化合作,將20萬平方米藝術區打造成一個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的藝術地標。 2025屆本科畢業生代表吳爭真發言 本科畢業生代表吳爭真表示,今天的畢業展不是句號,未來將帶著在美術學院所獲得的滋養,腳踏實地,用藝術講述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故事。 2025屆研究生畢業生代表郭本佳佳發言 研究生畢業生代表郭本佳佳表示,未來將用藝術的力量點亮更多人的心靈,以美育的力量傳遞中國聲音,增強文化自信,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在祖國大地上。 教師代表美術學院教授王遠發言 教師代表王遠教授表示,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藝術方向至關重要。要成為優秀藝術家,一要深入了解藝術史,以此為基礎探尋創新可能;二要從東西方思想史中汲取養分,形成獨特藝術觀念;三是積極接納并運用時代工具,如人工智能等。畢業并非學習的終點,希望大家在今后永葆學習熱情。 美術學院副院長崔樹強發言 崔樹強在發言中提到,要推動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利用現代科技賦能傳統藝術形式尤為重要。推動傳統藝術精神煥發出時代的魅力,展示出時代的精神,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希望同學們永遠保持對技術的好奇,用人文的溫度引導數字的洪流,讓新技術成為推動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強大動力。 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致答謝詞 張曉凌表示,同學們的作品是學院教學理念最好的詮釋。展覽名為“互構”,意味著互相建構,其核心是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希望同學們擁抱新科技,將技術成果轉化為教學和創作的方向。要探索跨學科交叉的創新路徑,將藝術與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融合,從而產生新的學科性。要在中西方文化互鑒中確立自身藝術方位,摒棄盲目崇拜西方或固守民族主義。希望同學們將畢業作為藝術探索的新起點,在時代浪潮中鋪就屬于這代人的藝術道路。 華東師大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麒、本科生院拔尖與通識教育辦公室主任劉俊升,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盧蓓蓉、院長張曉凌,上海藝河灣藝術區總經理瞿偉谷、藝術總監尹希文,共同啟動展覽 上海藝河灣藝術區總經理瞿偉谷、藝術總監尹希文,華東師大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麒,本科生院拔尖與通識教育辦公室主任劉俊升,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黨委書記盧蓓蓉,副院長鄭文、崔樹強,黨委副書記馮舸,院長助理馬俊營,書法系主任張索,繪畫系主任丁陽,教授王遠,副教授顧欣、李婷、王方呈,教師陸煜瑋、溫熙超、賈蕊以及2025屆畢業生學生代表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鄭文主持。 開幕式嘉賓師生合影 本次展覽展至6月13日。歡迎參觀。 展覽現場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 2025年5月29日—6月13日 (9:00—16:00) 展覽地點 泰美術館 (上海市曹安公路4058號藝河灣藝術區) 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生院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承辦 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美術學院繪畫系 美術學院書法系 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系 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所 泰當代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