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藝術搭建心靈庇護所,2018找朋友第三期順利開幕!2018年8月15日下午三點,2018找朋友第三期“庇護所”在今日美術館順利開幕,展覽將持續展出至9月10日。 “找朋友——發現當代青年藝術家項目”自2013年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博士與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共同發起,至今已有6年的歷程。項目旨在通過“找朋友”的方式在青年藝術家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互相推薦,共同參與到青年當代藝術格局的構建中。 開幕式上,“找朋友”項目的兩位聯合發起人高鵬館長與吳洪亮副院長均發來視頻,對展覽的開幕表示祝賀。 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視頻致辭 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視頻致辭 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李芊潤女士、今日美術館展覽及學術副館長晏燕女士、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副秘書長孫寧女士、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代表孟孟先生、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韓文強先生,參加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劉璇、栗韻清出席了活動。 到場領導、嘉賓及策展團隊合影 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李芊潤女士一方面感謝了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對于“找朋友”項目的大力支持,同時她還表示今日美術館將會拿出更多的資源,將“找朋友”24小時不打烊美術館的概念在更多的空間中推廣,能夠讓藝術作品和更多的空間發生關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也歡迎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和不同的創作者們積極地加入到“找朋友”項目當中來,一起迎接未來。 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李芊潤女士 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副秘書長孫寧女士 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副秘書長孫寧女士講到文化藝術類的公益項目非常難做,但是可以看到今日美術館為“找朋友”做了很大的推動與努力,雙方也在合作中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期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優質的項目,為更多的青年藝術家提供好的平臺。 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韓文強教授 參展藝術家劉璇 參展藝術家栗韻清 建筑與藝術? “2018找朋友第三期”以“庇護所”為主題,意在探討城市環境下的公共空間與個體的關系,以及建筑師對于科技、藝術與建造實踐的探索。與往期“找朋友”項目的不同地方在于,本期被邀請的藝術家均來自于“建筑系”,學生們的建筑作品首次走入了今日美術館。 參展作品《幾何幻界》正面外觀 “建筑和藝術本來就不應該是分開的領域,建筑是藝術的一部分。”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韓文強教授如是說。關于建筑與純藝術的區別,他認為建筑解決問題,純藝術提出問題,但都是藝術。“有時人會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專業里,其實不管是建筑師還是藝術家都應該找到一種對待客觀世界的態度和語言,然后慢慢去培養成熟。” 似乎在今天的時代,城市里到處都是模樣相似的房子,太多沒有感受力的混凝土建筑,人們缺乏對于環境的敏感、認同與情感。因此建筑需要做出改變、有所追求,這種追求是要和人有一種更加親密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把房子蓋出來。 庇護所 “庇護不是意味著逃離,不是意味著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再制造一個新的碎片,而是意味著對碎片世界的抵抗,意味著重新建造一個完整的世界。庇護所不是在現有世界中嵌入一個可以局部遁形的私人空間,或透明性的在真實空間中建造一個開放框架,而是借助于物質性的身體勞動,建造一段屬于自己與社會介入的時間——這就是行動的意義。” 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副教授韓濤對于此次展覽的主題“庇護所”進行闡釋。 參展作品《幾何幻界》設計模型 至于如何在一個極小的空間中去體現“庇護所”的概念,韓文強教授認為首先要去考慮人的觀感、行為和具體的存在物的一種互動關系。其次,“庇護所”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物,要抵抗重力,又要實現輕盈透明、柔軟多變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能夠讓人產生更加親密的感覺。 參展作品《近山形石》設計模型 參展作品《近山形石》的作者栗韻清在采訪中說道:“現在的庇護所不僅僅是把人保護起來的地方,精神空間也是庇護所。當人們進入到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半包圍的保護狀態,心靈上也得到了一些安慰。” 參展作品《木下賞味》設計模型 作品賞析: 作者說: 近山形石的設計概念從太湖石的空間審美出發,結合當下的制作技術和建模方式完成一個類太湖石的內部空間形態的搭建,通過設計結構與人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給人帶來一種新的空間體驗。使用鋼筋和半透明的TPU布料,設計搭建了一個都市非日常的體驗空間,可穿行、觀看、坐立。 作者說: 幾何幻界是一個構筑物又是一個游戲的玩具。它的外觀像一個網兜打破后扭曲的三個拱形,好像能夠拎著兜子就走,它也的確具有可以收縮折疊的特性。在銀色鋁管中的彈力繩是其中的奧秘,鋁管包裹著彈力繩織成的巨大網兜使得它成為了軟性的構筑物。孩子能夠在其中自由穿梭玩耍與之互動,而大人由于身高的不同,進入和使用其中的空間需要挎過、彎腰等特定的行為方式。 作者說: “木下賞味”是一個由26*22塊等大木方串聯組合而成的庇護所空間。曲面墻體的外觀既似烏篷船的船篷,又似一塊巨大的麻將涼席。該空間是一個符合人體尺度并可進入體驗的空間:人們可以從高入口進入,依空間形態彎腰坐在矮處蒲團上,仔細觀察作品局部,感受內部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