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品展亮相中國美術館作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項目,由倫敦泰特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品展(1700-1980)”于2018年9月12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為中國觀眾展示跨越近三百年的英國風景畫發展歷程。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是英國泰特四座美術館中建館最早的展館,以收藏和展示15世紀以來的英國繪畫和各國現代藝術著稱。作為中國最高的美術殿堂和國家對外藝術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國美術館與泰特美術館的友好交流關系由來已久。2009年,“泰特美術館藏透納繪畫珍品展”于中國美術館展出,引起巨大反響,深受中國觀眾喜愛。此次展覽作為2016年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中英文化交流的美術項目突出成果,中國美術館與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簽署儀式在上海舉行。在時任劉延東副總理與英國衛生大臣杰里米.亨特的見證下,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與泰特不列顛美術館代表朱迪斯·奈斯比特在簽字儀式上簽約。這也是泰特美術館與中國美術館的再度合作,藝術無國界,交流無終點,相信此次展覽將為中國觀眾帶來又一場視覺盛宴。 發布會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精選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的70余件十八世紀以來的英國風景畫作品,涵蓋油畫、水彩等畫種,同時也囊括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多種繪畫流派,包括了耳熟能詳的著名畫家如庚斯博羅、透納、康斯太勃爾、吉爾丁、科曾斯父子,還有拉斐爾前派的米萊斯,以及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與現代派先鋒畫家的作品。展覽以十八世紀的地志畫和古典派繪畫大師作為起點,依序介紹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拉斐爾前派和印象派畫家,直至二十世紀的先鋒現代主義畫家,從“凝望與夢想”“古典與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早期現代風景畫”“晚期現代風景畫”五個部分闡釋風景藝術緣何成為英國視覺想象的核心表達形式。 威尼斯的斯齊亞沃尼大街: 水節,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1775-1851),約1845年 風景藝術一直是英國在視覺藝術領域做出的最為重要的貢獻。托馬斯·庚斯博羅、喬治·斯塔布斯、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約翰·康斯太勃爾、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保羅·納什和理查德·朗等皆為國際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家。風景最初僅作為肖像畫的背景出現。直至1700年,人們開始對風景本身產生了興趣,這其中既包括想象創造出的風景,也包括實景描繪式的風景。自16世紀以來,肖像畫一直在英國藝術的發展中居統治地位。18世紀時,風景畫開始挑戰肖像畫的至高權威。從小幅水彩畫到巨幅布面油畫,人們對各類風景畫的興趣與日俱增。藝術家們開始環游英國和歐洲各地,根據旅行的經歷描繪出國內外的各種風景,以滿足人們對風景畫日益濃厚的興趣。19世紀,大英帝國不斷擴張,人們開始將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印度和更為遙遠的地方。盡管如此,最令藝術家和公眾感興趣的還是英國本土的風景——從蘇格蘭的高地和威爾士的群山,到東英吉利亞的田野和西部的神秘風光。此外,城鎮風景也是藝術家們的保留主題。在本次展覽中,便可以體會到這一點。20世紀,英國風景藝術不斷地自我革新,從本次展覽的展出作品便可看出,風景藝術仍然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充滿意想不到的新鮮可能。 布魯克·布思比爵士畫像 約瑟夫·賴特 1486×2076 mm 1781年 吳為山表示,文化和藝術是人類心靈溝通的橋梁。中英兩國同為文化大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都曾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藝術,兩國的藝術也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距離的遙遠阻擋不了兩個傳統國度的相互吸引與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共通。無論在東方或者西方,人類對自然的熱愛都始終如一。通過每一件作品,觀眾都能感受到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所以,這不僅僅是眼中的風景,更是心靈的風景。 托馬斯·格爾丁《切爾西的白房子》,1800年(版權:泰特,1933年埃達·蒙蒂菲奧里夫人遺贈) 保羅·納什《夢中的風景》,1936-1938年(版權:泰特,1946年當代藝術協會贈送) 相信,本次展覽不僅是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通過這些作品,觀眾還可以了解到近三百年來英國歷史與文化發展的精彩故事,從英國藝術家對風景的描繪中,找到解讀國家命運的鑰匙。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三層13-17號展廳,將展出至11月6日。(周一閉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