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唐美術館館長:于向溟
美術館,是收集、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以“視覺藝術”為中心的機構,是我們大家了解藝術、親近藝術的重要場所。
在北京城里有一個座“公園中的美術館”——觀唐藝術區。位于北京東五環平房橋東,京城槐園內。園區由美術館、藝術酒店、生活美學館等多種藝術業態組成。觀唐藝術區以“東方美學、跨界靈動、極致匠心”為觀唐理念,汲取并融合中西方優秀文化,打破傳統邊界,打造高品質的沉浸式藝術體驗與藝術管家服務,以及孵化一站式藝術區模式。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2018年8月11日,觀唐藝術區舉行盛大的開園發布會,邀請各方賓客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并宣布了9月15日藝術區首屆觀唐 “桃花源”藝術大季的開幕。
在開館之際,我們特別邀請到了觀唐藝術區的于向溟館長, 于向溟館長在海外多年,曾主持多項海外文化項目。歸國后,兼任多個藝術機構的藝術顧問,舉辦和策劃眾多當代藝術展覽,作品被今日美術館等多家海內外藝術機構收藏,是十分活躍的當代藝術家。于向溟的繪畫作品"四重山" 系列在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中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他的各種多才多藝的跨界藝術實驗:實驗話劇、即興音樂、裝置等,都從各角度表達藝術家豐富的內心和對社會的深刻關注。曾被評為2009最值得關注的九位年輕藝術家之一。今天,我們就和多重身份的于向溟館長一起走進這座“公園里的美術館”。
公園里的美術館呈現不一樣的“桃花源”
記者烏藍:于館長您好,9月15號觀唐藝術區就要開館了,您作為館長為我們介紹一下觀唐藝術區,謝謝。
于向溟館長:好的,其實準確的講,觀唐藝術區還一直都在籌建中。9月15日觀唐藝術區第一個大展開幕后,也依然還是在建設中的狀態。一期工程完成了,二期工程會陸續展開。主體建筑有八個館,其中一號館是我們定義的藏家匯集的一個俱樂部似的新型館,它以生活、美學等相結合。美術館是三個館結合在一起,而且中間會有一個下沉廣場,還會有眾創空間,有設計師工作室和藝術家工作室等。觀唐藝術區和798藝術區的模式不一樣,我們也會有出租的場地,但不以為主。所以我們其實提供的是一個一站式的體驗,如果一個家庭或者一個藝術愛好者來參觀,他可能從收藏到參加展覽,還有藝術教育等等,我們會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體驗。我們還有一個初級1.0版的湖光山色,后面馬上會升級2.0版、3.0版等。隨著一批藝術品的增加,我們園區的開放,慢慢的整個園區就會豐滿起來,而且園林的整個動作也會很多。隨著工程的進展和我們整個項目的進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記者烏藍:9月15日一期開館,那未來二期都有哪些項目?
于向溟館長:未來二期到三期,觀唐藝術區會陸續推出藝術酒店,這個藝術酒店是意大利建筑大師德魯奇設計的,這個酒店完全是鎢鋼和木結合的,全部在德國做好,然后直接運來落地。去年我們這個酒店項目的設計,獲得了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筑獎。二期還會推出眾創空間和藝術家工作室項目,還會推出一個三進院子的知府徽宅。
記者烏藍:是徽派建筑的宅子嗎?
于向溟館長:對,是原裝的徽派建筑。是原來知府的一個三進院落。所以,觀唐藝術區是由古代、現代、未來三部分組成的。
記者烏藍:9月15號藝術區開館,主題展“桃花源”也會同時開幕,請介紹一下展覽。
于向溟館長:第一期藝術季的主題是“桃花源”,是探討中國人內心的理想世界。那么整個項目一共分三個板塊,兩個獨立單元。三個板塊是有戶外的公共雕塑,還有室內的新媒體。第三部分是一個跨界的戲劇,戲劇也分戶外和室內兩部分。其中,兩個獨立單元,一個是蔡志松老師在一號館的獨立個展,這個展覽主要是探討他的新東方美學。那怎么樣跟建筑和生活發生關系呢?這次蔡老師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詮釋它。還有一個獨立單元,在一號館對面有一個湖心島,這個湖心島我們讓一位在中國生活多年的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做了一個跨界藝術項目。另外,在島的路南岸邊,有一個小樹林環繞的地方,我們給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學生,讓他們做了一個長期項目叫“桃花源秘境”,也是開放式的。這些所有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它是有時間性的,多數藝術展覽不是這樣的,整個展覽會涵蓋秋季和冬季,藝術家會慢慢完成,時間比較長,而且整個展覽完成的過程是開放式的,這個布展過程也是展覽的一部分,觀眾每次來看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呈現,而且配合園林自身的環境,在不同的季節里面,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與藝術交融的場景,這是其他展覽沒有的,值得大家期待。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記者烏藍:本次藝術季的主題是“桃花源”,現實中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對“桃花源”的理解也不同,那觀唐藝術區在選擇本次“桃花源”的合作藝術家上面,有哪些自己的要求和標準?
于向溟館長:“桃花源”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1500年前陶淵明寫完這文章以后,所有中國文人在談論自己的理想世界的時候,都用“桃花源”。我們用一個老命題來做新內容,我認為在當下中國整個大環境里,其實探討桃花源可能是一個有反思意義的命題。所以我們在整個選擇藝術家的過程里面,對桃花源的定義是開放的,用新媒體的形式去表達。我們希望用更多的方式來詮釋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記者烏藍:本次藝術季“桃花源”展覽的最大亮點是什么?
于向溟館長:這里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藝術的棲息之地。有科技的元素,新視角,一站式的體驗都有。而且我們希望未來開放的一些園區,是能讓更多的觀眾參與進去,有更多的互動性。
記者烏藍:公眾來觀唐藝術區參觀,門票的定價能透露一下嗎?
于向溟館長:我們有兩部分區域,一部分是戶外,我們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在室內的新媒體部分,我們可能是收取一定的費用。門票應該在100元左右,不會太貴。而且我們平時還有普通打折票以及早鳥票等優惠政策。如果全家來,可能還會有家庭套票,也會有非常好的折扣。具體的票價,我們會陸續公布。
記者烏藍:北京是文化中心,各種美術館畫廊都非常多,觀塘藝術區又被稱為公園里面的美術館。您作為館長能不能從您的角度,給網友介紹一下它跟其他美術館的區別在哪里?它有哪些優勢?
于向溟館長:觀塘藝術園區,其實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白紙,我們還在發展中,白紙還可以畫,畫你的想法,畫你的理想,把你的各種思路,你的創造畫在里面。
記者烏藍:可能性會更多。
于向溟館長:對,會更多。其實我們的地理位置按理說還是不錯的,交通上很快這里地鐵就通,也非常方便。
記者烏藍:觀唐藝術區本次開幕展,選擇的藝術家都是行業里非常出色的藝術家,那未來,是否會選擇一些青年藝術家合作呢?
于向溟館長:在我的概念中,其實藝術家沒有什么青年老年之分。這兩年我們發現藝術圈有一個不太好習慣,經常說青年藝術家或80后、70后、60后之類的區分,可能全世界只有中國是這樣分的。其實我內心里沒有這種概念,什么樣的藝術家是分年齡?我認為就是優秀的藝術家,我們會合作。我們不會去在乎他是哪個年齡段,或者哪個門派的,這樣會比較純粹一些。
記者烏藍:剛才我們提到不要以年齡去區分或者定義一位藝術家。近些年,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以70后,80后等命名的展覽,請您為廣大網友普及一下這個概念。
于向溟館長:命名,因為藝術圈自己也被影響了,甚至于很多藝術評論家也在這么說,也打這個概念。其實這個事我覺得反映了我們社會中有一些如選秀心理,大家覺得時間都很緊,別說70后,80后,哥們要講60后,90后都要緊張了,因為馬上00后也要出來了。這種心態其實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對于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其實就是急功近利的毒藥。第二點,藝術家的區分,當然我覺得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比如說剛畢業的一位學生,他可能畫出一張優秀的畫,但他是不是能一輩子畫出優秀的作品?就很難講,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十年前,有些機構來跟我一起合作,挑比較年輕一點的藝術家,他們都很激動,并且想簽約做代理。我當時建議他們再等兩年,為什么呢?因為畫一張優秀的作品,其實也不容易,但是比起整個一生的創作來講還是相對容易的,偶發性是很可能的。那么這個藝術家我出了一件優秀的作品,那是不是他后面能持續?這個不僅僅是靠他的才能,還有他的情商智商,甚至他的環境,他的性格等等都很重要。
記者烏藍:每個人的成長或者藝術家的成長道路,都會有很多因素的干擾和阻擋。
于向溟館長:對,是不是能夠成為職業藝術家這很難說。那藝術愛好者也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很多業余愛好者能畫很好,不代表他能作為職業的藝術家。所以我覺得這還是有一個比較嚴格的區分,時間可能是考驗這件事情的其中一個因素。我覺得對一個藝術家,一個職業藝術家的要求其實還是很殘酷的。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記者烏藍:觀堂藝術區未來在展覽和藝術項目方面還有哪些規劃?
于向溟館長:除了現在的藝術項目本身,今年下半年會把明年的計劃全部整理出來。明年很多公眾能夠參與的藝術項目還會更多一些。因為它畢竟還是美術館的功能。但是我們不會像其他一些美術館有那么多的展覽項目,我們希望是少而精的藝藝術項目。就像本次的“桃花源藝術季”會一直持續到春節,差不多近五個月左右的時間,公眾可以比較舒心的參觀一個展覽。像蔡志松老師的展覽都是三個月的展期,為什么會定這么久的時間?其實是在一個展覽過程中,藏家、公眾,包括媒體跟藝術家的互動,是需要時間的,而不是像快餐式一樣的走馬觀花。所以,我們希望慢下來,能在這里靜靜的想一想,細細的體會一下,感受一下藝術和自然帶給我們的那份美好。

觀唐藝術區首展“桃花源”現場
記者烏藍:謝謝于老師,我們期待觀唐藝術區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美。
于向溟館長:謝謝。
作者:烏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