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克・奎恩:皮相之下”開幕(2019 年 2 月 1 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于今年三月展出著名英國藝術家馬克・奎恩(Marc Quinn)的一系列 作品。作為同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斷反復探索了藝術與科學、人體、情感以及對美的認知的 主題。 “馬克・奎恩:皮相之下” 是藝術家首個在中國的美術館級的展覽,此次將帶來奎恩跨越三十年藝術生涯中的多個 系列作品,研究他長期關注的身份認同的主題。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我們與星星的化學構造并無二致》(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2009)一系列的巨型作品將人眼的 虹膜擴大到抽象的程度,虹膜的個體性和人眼的象征意義使每個作品成為個體身份的微觀圖?鞯摹睹詫m》 (Labyrinth)系列(2011 年至今)中放大的指紋同樣模糊了抽象和比喻形式之間的界限,其中個體身份被簡化為一種 圖案。這些作品反映了奎因對肖像創作的持續熱情,這些肖像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形象,也是他們身份的實際的視覺索引。 嘉賓合影 人們常說,我們的命運早就已經寫在手上。藝術家貫徹這種思路于 1991 年創造了他首個《面包手》(Bread Hands) 雕塑系列,他將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復勾畫手部的外型與掌紋,創造出一個能夠表達他身體特征的圖案。即使奎因根 據同一只手制成所有這一系列作品,但每一件《面包手》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了我們命運的變幻莫測。在《皮相之下》 的展覽中,藝術家再次引用這個概念,將創造一個兼具協作性和參與性的藝術裝置,邀請觀者在美術館的窯內制作自己 的面包手,血肉之軀都一樣殊途同歸。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皮相之下》展出的面包雕塑作品,借用面包作為血肉之軀的宗教象征,以柔軟面團到最后成形的過程為主導的方式創 造出極具表現力的雕塑。藝術家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Louis XVI)(1989 年)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Antoinette)(1989 年),他們的身份在制作的過程中被異化(面團受熱膨脹升起再縮小至最后定型的有機狀 態),反映了生命的無常,同時展示了時間和外在力量如何扭曲我們的肉體和記憶。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馬克・奎恩受到一些著名的古典雕塑的啟發,這些雕塑的殘肢斷臂通常都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另一個吻》 (Another Kiss)(2006 年)正是來源于藝術家的系列作品《完整的大理石》(The Complete Marbles)。這些作品探 討了社會對美的觀念,采用古希臘理想主義的語言來展現那些因意外或天生殘疾而失去肢體的人身體的“不完整”。他們 所強調的事實是,雖然身體的殘缺的概念在藝術史語境中被接受和歌頌,但它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并非如此。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奎恩渴望在作品中表現古典藝術的語言,并展示出它是如何與當代文化息息相關的。他的系列作品《關于愛的一切》 (All About Love)(2016-2017 年)正源于此,再次以破碎的身體雕塑來追問由愛情滋生出的種種情感。每件作品都塑 造了一對戀人相擁在一起的不同的姿勢,他們沒頭沒面分不清身份,但觀者會被他們擁抱和凝固的姿態所傳達的情感而 深深吸引。 古典主義和美的概念也適用于奎恩的《身體異變》(Body Alteration)的系列作品,其中將在《皮相之下》展示的包括 《切爾西・查姆斯》(Chelsea Charms)(2010 年)、《僵尸男孩》(Zombie Boy)(2011)和《治愈之美》(The Beauty of Healing)(2014 年)。這些雕塑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描繪了一系列通過重大整形來改變他們的生物特 性及身體形態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討論了如何利用某人的身體作為一個藝術媒介,外貌的轉變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身份; 反之,皮相之下的存在也會被毫無保留地揭露出來。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展覽現場 攝影/烏藍 地點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3B 展廳 展覽日期 | 2019 年 3 月 8 日至 5 月 1 日 開放時間 | 星期二到星期日 上午 9:30 時至下午 5:30 時 (最后進場時間為下午 5 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