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宮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進行公益拍賣2019年4月2日,“景禧燈華——故宮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公益拍賣”活動在故宮乾清宮廣場舉行。作為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重要實景展品的這組天燈(一對)、萬壽燈(一對)、宮燈(五對)復原品,依據故宮檔案藏品研究成果復原制作,于2019年春節期間在故宮乾清宮前展出。此次公益拍賣所得善款全部用于貧困地區的教育和文化等事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公眾服務、展陳提升、文化創意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和佳績,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獲得諸多機構和人士的慷慨捐資。為支持國家扶貧工作,吸引社會各界關注,以博物館文化創新能力反哺貧困地區,故宮博物院決定對“過大年”展覽展出的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進行公益拍賣。 復原品天燈、萬壽燈由故宮博物院下屬企業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資復原制作和搭建。為了讓本次公益拍賣活動順利進行,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向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并由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完成對上述復原品的公益拍賣。該基金會成立于2010年10月,是由故宮博物院發起,多位企業家參與的非公募基金會,其宗旨是維護故宮博物院藏品和建筑,為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和公眾服務提供支持,并擴大故宮博物院國際國內影響力。2017年被北京市民政局認定為慈善組織。 清代宮廷沿明代舊制,元旦(即現在的春節)前后要在乾清宮丹陛上下各立一對萬壽燈和天燈,乾隆五十四年開始在皇極殿各增立一對。按《國朝宮史》記載,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設萬壽燈、天燈。萬壽燈至次年正月十八日撤出,天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撤出。立萬壽燈、天燈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力。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道光二十年(1840)皇帝下諭,此后萬壽燈和天燈停止豎立。直至今天,乾清宮、皇極殿丹陛上下只有燈座遺存。 萬壽燈、天燈、宮燈的復原工作依托于故宮博物院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故宮文物專家對清代檔案史料的扎實研究。2018年3月,故宮博物院設計過大年展覽的總體方案時,正式提出設想:豎起天燈、萬壽燈,以烘托整個故宮博物院里的新年氛圍,同時也融入宮廷的過年特色。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復原天燈與萬壽燈卻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天燈、萬壽燈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相關文物也早已分散各處,無跡可尋,復原工作幾度陷入僵局。但是通過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不但在文獻中查出來天燈、萬壽燈的使用方式、歷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詳細尺寸;更在各個庫房中找到了燈身模型、燈聯小樣,以及燈桿原件;并成功將它們復原出來,重新樹立在乾清宮的臺基上下。天燈、萬壽燈的復原工作,可以說是故宮博物院“過大年”展覽最大的文化創意研發。 2019年1月8日,“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向觀眾開放,通過展覽創新形式,以及恢復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為觀眾呈現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展覽分為文物展覽和實景體驗兩部分,文物展覽位于午門正殿和東西雁翅樓展廳,實景體驗部分包括整個故宮開放區域,在宮殿門口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在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等,其中天燈、萬壽燈的復原成為室外展場廣受矚目的景觀。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變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民眾。故宮博物院依循黨中央關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勾勒并構筑著“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故宮夢”。通過多年來的辛勤耕耘與積極探索,故宮博物院呈現出了更加安全、更加親切、更加開放的新面貌,向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目標不斷邁進。 附件: 1、萬壽燈復原品 萬壽燈復原品為一對,燈柱高度為7.6米,總高10.9米,直徑5米。因萬壽燈主要承擔裝飾功能,其造型和裝飾格外精美繁復。燈樓即頂部的亭子,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式樣,乾隆朝以前是彩漆六角重檐亭,至遲在嘉慶十三年以后是金罩漆圓形攢尖重檐亭,現在在乾清宮丹陛上與皇極殿丹陛上的萬壽燈座是六面體,正是為與六角形燈樓相呼應;燈樓的內部安裝六扇仙人風扇,即圍繞一個木柱嵌有六扇繪有仙人的扇面,這六扇仙人可以轉動,像走馬燈;燈樓下部有云托,即刻有云紋的半圓托;上有八叉蹲龍,龍口內有環,可挑起燈聯;為穩固八叉蹲龍,其下還有弧形的支撐桿,形同戧木,因上面亦有云紋而稱云戧;蹲龍上對應有八仙人;燈聯正反兩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每聯兩幅對仗非常工麗,歌舞升平、吉慶祥瑞等內容一一鋪排;為防止燈聯隨風飄動,設有墜風甜瓜式銅鼓,每聯一鼓;為穩固整個燈桿,下面還有四根戧木、四個古銅銅墜。 2、天燈復原品 天燈復原品為一對,燈柱高度為10.8米,總高13.9米,直徑0.6米。在《雍正帝十二月景行樂圖·正月觀燈》圖中記錄有天燈的圖像,與乾隆帝御制詩“金龍護柱長數丈,四柱撐如巨靈掌。彩燈左右列丹墀……”描述相合。 在復原萬壽燈、天燈的過程中,采用了鍛銅工藝技術,這項工藝技術源自中國傳統的銅浮雕。該技術主要在設計好器行或圖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屬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天燈、萬壽燈燈柱上的龍紋都是由工匠師傅們采用鍛銅工藝用皮錘手工鍛造,力求最大限度的復原萬壽燈、天燈上的每一處細節。 3、宮燈復原品 宮燈復原品包括福磬掛燈(1對)、葫蘆掛燈(2對)、四方掛燈(2對): 福磬掛燈復原品高70厘米,寬50厘米,狀似傳統樂器——磬,上雕蝙蝠紋樣。蝠諧音“福”,磬諧音“慶”,福慶相生,寓意幸福吉慶,為宮中節慶吉祥掛燈。 葫蘆掛燈復原品5厘米,寬55厘米,形似葫蘆,綴有紅色流蘇。葫蘆諧音“福祿”,被賦予大吉福祿、福祿康寧、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據史料載,葫蘆掛燈與萬壽燈一起于年節中被懸掛于乾清宮和寧壽宮。 四方掛燈復原品高105厘米,寬40厘米。四方掛燈是清宮年節時諸多品類的御用掛燈款式之一。在《乾隆帝歲朝圖》中,皇帝上方懸掛的便是花鳥圖四方燈。四方掛燈復原品分為兩款,一款為紅底書黃字“豐登、昌盛、安泰、升平”,一款為花鳥圖案。 宮燈復制項目歷時一年四個月,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帶領器物部、宮廷部、出版社同仁輾轉江蘇蘇州、浙江海寧、四川自貢,共三省三市,全程5300 多公里,通過考察、調研、篩選四座彩燈博物館、六家彩燈企業,充分摸底掌握了目前國內彩燈行業生產現狀。經過宮燈項目組專家的仔細分析、對照,針對宮燈仿制品與宮燈文物的細節區別,大規模生產、懸掛結構改良等方面充分進行討論與指導,最終選擇具備實力的企業進行宮燈項目承接實施。2018 年底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季,故宮博物院宮燈仿制項目首次面向全社會展示,引起觀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019年春節,眾多觀眾從國內外慕名而來,一睹乾清宮前萬壽燈、天燈、宮燈的華彩盛放。 4、受資助貧困地區情況介紹 山西省婁煩縣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太原76 公里。婁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有“樓煩國”,后演變為地域概念,成為歷史上郡、縣、鄉的名稱。全省最大的水庫汾河水庫在婁煩,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省城太原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婁煩縣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國家重點湖泊治理項目試點縣、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縣,也是太原市唯一的國定貧困縣。全縣國土面積1289 平方公里,轄3 鎮5 鄉、6 個居委會、142 個行政村,總人口12.6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6 萬人。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19 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436 戶38156 人,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山西省靜樂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汾河上游,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藜麥之鄉”。全縣國土面積2058 平方公里,轄4 鎮10 鄉1 個居民辦事處、381 個行政村,總人口16.2 萬,其中農業人口13.8 萬。靜樂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40 年8 月20 日,八路軍120 師358 旅攻打靜樂縣康家會日軍據點,百團大戰第一槍在靜樂打響。1946 年4 月8 日,王若飛、秦邦憲、鄧發、葉挺、黃齊生因飛機失事,在興縣黑茶山遇難,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死難烈士萬歲”的“四·八”烈士紀念碑就聳立在靜樂汾水河畔。靜樂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呂梁山片區集中扶持縣,也是全省10 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目前,全縣仍有38 個貧困村、3122 戶貧困戶、8924 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6.4%,貧困村占全縣行政村的10.3%,并且存在“村多、村小、村散”的現狀,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習近平總書記2017 年6 月在視察山西時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落實精準方略,采取務實舉措,努力實現脫貧進度和質量成效有機統一,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內蒙古阿爾山市,地處內蒙古東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系蒙古語,意為“溫暖而圣潔的泉水”。1996 年6 月設立縣級市,行政區劃面積7408 平方公里,總人口6.8 萬,是由蒙古、漢、回、滿等13 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聚居地區,與蒙古國邊境線長約94 公里,是我國五個對蒙古國開放的國際口岸之一。阿爾山生態環境良好,景觀層次分明,民族風情濃郁。阿爾山市于2011 年7 月被納入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特殊類型貧困地區,同年10 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納入國家級重點貧困縣。2014 年至今,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88 戶1441 人。近年來,阿爾山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強化攻堅力量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不斷鞏固脫貧成效,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廣西省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縣域面積1976 平方公里,轄10 個鄉鎮,103 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聚居著瑤、壯、漢等12 個民族,總人口30.5 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5.2%,其中瑤族人口占17.46%。這里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壽,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長壽養生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一個集“老、少、邊、山、窮、庫”于一體的新時期國家級貧困縣,全縣共有50 個貧困村14573 戶貧困戶64710 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5%,屬深度貧困縣。根據廣西自治區的統一部署,到2019 年底未脫貧的貧困人口要控制在3800 人以內,至少實現18702 個貧困人口脫貧、22 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實現脫貧攻堅任務處于決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