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幅林風眠重要時期作品將上拍 兩件林風眠紙本精品分別為:《臨山而居》創作于林風眠藝術生涯里重要的“重慶時期”,這時期起,他將孤鶩、嘉陵江、和仕女人物作為其反復表現的對象,初步完成了對中國水墨語言的現代性革新。于現代藝術史而言,意義非常。《捕魚圖》則由法國駐香港領事館禮賓部主任Reginald Austin深藏多年,亦頗為難得。 ![]() 林風眠于1900年出生于廣東梅縣,19歲時赴法國留學,先后在第戎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在留學期間受到當時現代主義的熏陶,廣泛接觸了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和原始主義等藝術派別,并在西方世界重新認識了東方藝術的精粹。1925年林風眠返回祖國,創立國立藝術院并擔任首任院長,開始推動中西融合的藝術理念在中國生根發芽。 ![]() 林風眠 臨山而居 1940年代 紙本 彩墨 67×67 cm 發表:《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林風眠》,P59,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估價:RMB 2,500,000-3,500,000 1937年后,抗戰爆發,日軍南下,林風眠輾轉多地辦學,后因受到同僚排擠辭去院長職位,獨自隱居于重慶嘉陵江邊,潛心進行繪畫創作,1938年至1945年這期間即被稱為林風眠藝術生涯的“重慶時期”。《臨山而居》是“重慶時期”的典型風格畫作,畫面中林風眠采用了方形構圖,并運用三角形與矩形構建房屋建筑,概括性的線條勾勒山脈的起伏,這與傳統書畫的皴法用筆極為不同,而是取自漢唐藝術中的遒勁線條,極巨感染力。屋舍與山腳中添加的點點黃色、藍色和紅色,和較少留白的畫面,則體現出西方現代主義圖式的影響。 ![]() 畫面中方正的屋舍線條與起伏的群山交相輝映,互相襯托。近景房屋的堆疊和遠山的錯落互相平衡,山腰的起伏使用簡單的皴法描繪,墨色的變化與暈染創造出空間的深遠,產生了一種和諧的美感,畫面的題材和整體寧靜平和的氣氛又傳達出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意蘊。林風眠將幾何結構和中國傳統水墨的縹緲意境巧妙結合,濃墨堆疊的線條中不帶有絲毫的凝滯感,如同不同樂器演奏出的樂章一般,帶來非同尋常的和諧與自然。 ![]() 林風眠 捕魚圖 紙本 水墨 32.5×33.5cm 來源: 1、法國駐香港領事館禮賓部主任Reginald Austin(任期1969-1970)收藏; 2、法國Millon拍賣會,2015年4月1日,Lot1。 估價:RMB 150,000-200,000 《捕魚圖》使用青色的水墨鋪陳,描繪了漁夫和魚鷹在江上垂釣捕魚的場景。近處的蘆葦和捕魚場景使用細筆進行描繪,遠處的江水和山巒則采用暈染的手法進行簡化的表現,使整體畫面在平面化的表達中體現出空寂幽靜的飄渺之感。 來源:嘉德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