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重身份與共同體:牧云空間邀請展”開幕由北京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多重身份與共同體:牧云空間邀請展”于4月28日下午開幕。著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黃篤擔綱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主辦方邀請了部分參與牧云社的藝術創作者,以及活躍于牧云社周邊更廣闊領域的藝術家。包括丁乙、王藝、文芳、石大宇、閆平、楊中良、沈寶宏、張天愛和Johan Stjernholm、張寶全、陳文令、顧長衛、顧林、高磊、展望、蔡志松、譚平在內的17位創作者,將為公眾帶來20余件富于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參展作品的品類頗為多元,涵蓋了油畫、版畫、中國畫、雕塑、攝影、影像、裝置、綜合材料、家居設計品等。 嘉賓合影 展覽開幕式由策展人孟孟主持,并介紹了展覽的籌辦背景和歷程,多位牧云社社員及藝術家致辭。 牧云社理事、企業家、藝術家王藝談道:“這次帶來的參展作品不僅有裝置作品《小號研究9》,也有新晉創作的丙烯畫《夢》系列。丙烯材料創作的學習過程讓我個人受益匪淺,也是對以往不夠合理的材料運用經驗的糾錯。學習是讓我感到快樂的事情,而在牧云社,這種不斷精進個人文化修為的氛圍極為濃郁,和‘高手’們過招、交流,也讓我感受到藝術的強大和瑰麗。” 當代藝術家陳文令在致辭中講到:“和牧云社的大家伙相比,我成了‘專家’,在自己的領域里游刃有余,而牧云社的‘雜家’卻擁有更多元的力量。我希望今后有更多機會和牧云社的‘雜家’們一起創作藝術,創造快樂。” 牧云社理事、舞蹈家張天愛榮譽博士與Dr.Johan Stjernholm在開幕式上介紹了自己的創作,他們談道:“一直以來,舞蹈只能展示過程,它有開始,有高潮,也有終點,無法成為實體存在而被保存下來。我們希望運用更新的科技,將舞蹈中那些流動的片段保存下來。相信這種創作形式也會給大家帶來新的啟發。” 牧云社社長、企業家、藝術家、電影人張寶全說:“我的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年輕時參軍,在老山前線留下的有關自然環境的心理經驗。我的藝術創作往往來源于我多重身份的轉換,多重人生經歷的歷練。‘工農兵商學’的工作經驗,我都有所涉獵。我相信牧云空間的出現,會為身為‘多重身份者’的牧云社成員們提供更多藝術、公益理想展示機會。我們也會為牧云社的運行提供更多動力。” 牧云社理事、導演顧長衛說:“參加這次藝術的聚會非常開心,能夠與牧云社的朋友、與公眾分享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也是一種久違的感覺。” 牧云社副社長、收藏家Amy Luan認為:“藝術家和支持藝術事業的企業家共同構成了當下的藝術環境,并通過藝術的形式去改變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要做好‘服務’工作,讓藝術家獲得更好的創作環境和更大的創作信心。” 牧云社理事、導演楊述向參展藝術家表達敬意,他說:“參展藝術家的作品讓人感到震撼,同時也令人鼓舞。作為導演,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這次展覽帶給我很多新的想法。希望能與其他藝術家共同參與新的創作。” 牧云社理事、企業家宋軍最后說:“我能夠感知到每位藝術家對藝術的獨一無二的理解,也欽佩藝術家通過藝術為社會做出的貢獻。與藝術家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我雖然沒有選擇參與創作或成為藝術家,但我希望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本次展覽中,與多樣化的作品類別、個性表達方式相匹配的,是創作者們所具備的“多重身份”。我們無法用某個詞和概念,簡單地概括這群多重身份者。但當他們集中于同一空間,開始通過藝術的渠道尋求共鳴時,這個“多重身份”的集合體,隨即轉化為理想的共同體,而它的理想可分為三個方面:個性的創作理想,群體性的審美與學術理想,讓藝術真正滋養生活的公益事業理想。 從微觀的創作實踐來看,這批參展的創作者脫胎于新中國社會開放的歷史浪潮,似乎自然具備了突破、實驗、創造的天性。無論是抽象的油彩,新穎的綜合材料,先進的影像技術,甚至是對物理學領域的借力,創作者們上下求索,追求先鋒與唯美,狂想和省思,從不在個性揮灑和理性思辨二者之間的偏科。從宏觀的人生進程來看,他們不斷努力打破旁人眼中的刻板印象。有時,他們是最具先鋒性的藝術家,最具跨界能力的電影人,最具社會地位的企業家,最具標志性的設計師,甚至是最具傳奇經歷的戰地記者。有時,多樣的頭銜又聚焦于某一位人物身上。但無論身份如何,多軌道的生活創作方式,讓身份的限制趨向于消弭,拒絕循規蹈矩的藝術創想或不同行業領域的跨界也成為了一種非同尋常的常態。 可以說,在他們的作品中,個性化的表達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但承接傳統和當代文化的使命亦從未被忘卻。雖然手段各異,其作品卻無一不詮釋出真正的時代強音所應該連接的生命本源和現實經驗。與此同時,這批創作者在藝術的探索中形成行為模式的共識,即秉持著對藝術的真摯和熱愛,勇于走出已有成就的舒適區,刷新自身對于生活和藝術的期待閾值。這種膽氣和智慧,保證了活躍于此的各路行家在精神面貌和創作面貌上無限接近著同頻共振的狀態。他們突破瓶頸,精進個人修為、創作技巧、觀念高度,并積極向社會傳播更豐厚的藝術財富的生活方式,與牧云社所主張和倡導的“藝術生活化”理念,以及通過藝術之手,為締造更全面的中國社會公益事業助力的理想緊密契合在一起。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嘉賓合影 活動現場 嘉賓合影 2016年伊始,來自商界、藝術界、收藏界等社會各界力量通過組建牧云社,找到了育下藝術幼苗,為社會公益事業筑建盡綿薄之力的方式。在近三年的時間里,牧云社組織展覽、慈善拍賣和藝術教育沙龍等活動,一方面贊助青年藝術家,籌辦新人新作展,助力當代藝術事業發展,一方面贊助青年藝術家,籌辦新人新作展,助力當代藝術事業發展,一方面幫助藏家發現最新的優秀藝術家及作品,一方面幫助公眾走近藝術的方式,為廣大藝術愛好者,尤其是為青少年提供與業界專家、大家的交流機遇。在此背景下,牧云空間的面世也為牧云文化藝術基金會和牧云社提供了屬于自己和全社會的觀念交流窗口,本次展覽正是其在中國公益領域的一次發聲,一次號召:呼吁更多同仁,無論是否身處牧云社,都可以通過藝術的身份介入公益事業,推動藝術公益項目發展。因為藝術的生命中也包含著反哺社會的使命,被滋養的社會文化土壤,也會繼續孕育出更健康的藝術之苗。 展覽現場 另悉,本次展覽所獲部分捐贈收入也將基金會投入支持更多的公益項目,而展覽也將持續向公眾開放至6月2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