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創(chuàng)現(xiàn)代舞劇《窯變千彩》閃耀北大大型現(xiàn)代舞劇《窯變千彩》繼今年10月馬來西亞首演之后,12月2日晚在北京大學的百周年紀念講堂里盛大上演。二千多名來自各界的精英們歡聚一堂,共同觀看了這場宏大的現(xiàn)代舞劇。 舞劇《窯變千彩》以欽州千年坭興陶為題材,圍繞主人公漢家小伙阿桂哥和壯家媳婦三妹繼承父輩心愿,克服重重困難火中求“窯寶”的過程,講述“一代一路”上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描繪充滿民族特色的藝術畫卷,體現(xiàn)了專心、求精的工匠精神。 現(xiàn)代芭蕾舞教育家、舞劇獨立構思編導彭武與北部灣大學現(xiàn)代舞團20多名年輕舞者將坭興陶的故事搬上現(xiàn)代舞臺。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和藝術制片人邱思婷主演,邱思婷自幼師從于彭武,為享譽世界的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大劇院慕尼黑芭蕾舞團首位簽約華裔女舞蹈家,被西方媒體高度贊譽為“東方芭蕾公主”。 此次演出共有“坭之興”、“火之熎”、“陶之魂”三個藝術章節(jié)。將廣西壯族文化與中華太極文化相結(jié)合,將現(xiàn)代舞與民族特色相融合,以男女舞者的陰陽象征坭興陶之紅白泥,再現(xiàn)坭興陶的“窯變”;以“老藝人”的“摟、揮、轆、挑、榣、光”展示制作坭興陶的工匠精神,演繹了千年坭興陶之制作與“窯變”技藝。不僅如此,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還融入了廣西花山壁畫、壯錦布藝、欽州跳領頭等非物質(zhì)文化元素,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保護貢獻了自身力量。 全場觀眾仿佛經(jīng)歷一場心靈的涅槃,跟著舞者的動與靜感受欽州坭興陶的“工匠精神”,也感受了欽州不朽的非遺文化。 《序幕 薪傳》 欽州坭興陶工坊。一束追光打在神疲力竭的工匠阿福叔身上,無數(shù)次的和泥、拉坯、煅燒,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精力,然而他孜孜以求的絕美“窯寶”卻始終沒有出現(xiàn)。他憤然將燒好的陶器摔個粉碎。剎那間,壯年阿福叔白發(fā)蒼顏,變成了顫顫巍巍的阿福公。 阿福公把兒子阿桂喚來,鄭重地把隨身多年的拌泥棍傳給兒子。阿桂立馬明白了阿爸的心思,轉(zhuǎn)身從屋里拉出媳婦三妹,雙雙在阿福公面前跪下,莊重地接過了拌泥棍。 第一幕 坭之興 盤古開天,混沌初開。 宇宙自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八卦,以至萬物化生。欽江兩岸的紅泥,白泥,一硬為骨,一軟為肉, 骨肉相合,渾然成器。 漢家小伙阿桂哥和媳婦壯家三妹,氣為風云,聲為雷霆, 汗成雨露,他們將紅泥與白泥,反反復復地篩選、攪拌、擠壓,嗨泥、拍泥,泥料在反復的揉捏中仿佛具有了生命和靈性。 第二幕 火之熎 阿桂哥和三妹將制陶六技“樓、揮、轆、挑、熎、光”發(fā)揚光大,但是,絕美“窯寶”卻依然沒有出現(xiàn),一次次的試窯,一次次的失敗,阿福的命運似乎又降臨到了阿桂身上。 三妹不忍心愛的人日漸憔悴,勸阿桂停工回家,倔強的阿桂卻依然鉆在窯中堅守不出,糾纏中,阿桂揚起了拌泥棍,傷心的三妹離家出走 爐火熄滅了,而阿桂心中的火種并沒有熄滅。他捧起陶坯,揮刀細刻。不知日夜交替,星月輪轉(zhuǎn)。遠方夜晚,同一時空下,三妹獨自繡著壯錦思念著丈夫,阿桂艱辛制陶求寶中失去信心,思念三妹也想放棄! 父親在遠處,關懷著陶,關心著兒子,又一次盯視兒子堅持堅守! 第三幕 陶之魂 幡旗獵獵,鼓點莊嚴。祭窯神的日子到來了。漢壯兒女,在阿福公的主持下,“跳嶺頭” ,奉“犧牲”,心懷虔誠,祭祀窯神。 離家已久的三妹,出現(xiàn)在祭祀隊伍中。阿桂又驚又喜。 原來,三妹負氣卻沒有負心,她謹記阿福公的囑托,在娘家的這段時日,遍訪坭興陶名窯名匠,逐步摸清了紅泥白泥的最佳配方,立馬回來輔佐阿桂。 三妹帶回了紅綢壯錦,點起希望之火。窯火熊熊,在莊嚴的窯神護佑下,“窯寶” 能否如愿而成?眾心期待。 天與地、水與火,男人與女人,在紅泥與白泥的膠著中渾然一體,形成千彩之圓——欽江兩岸的紅泥白泥,終于在涅槃般的窯變中鏗然成器。人工無法控制的美妙的“陶褐”和“陶彩",正是坭興陶的點精之筆——“窯變”。 尾聲 窯寶 舞臺上,“窯寶精靈”在眾星拱月中驚艷問世!大地飛歌,海鷗飛翔,精美絕倫的“窯寶”,不僅屬于欽州,也屬于全世界!阿桂肩負著美好的使命,從欽州出發(fā),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兼程起航。 陶藝,這種傳承干年的大地藝術,成為中國的象征,遠播世界。在這個地球上,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瑰寶。 傳承千年的欽州坭興陶瓷文化和藝術結(jié)合,化為現(xiàn)代大型舞蹈劇“文化中國,窯變千彩!”。 這場精彩的演出不止體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舞劇的高水準,重要的是讓大家通過舞蹈劇更進一步了解欽州傳承千年的陶瓷文化,傳遞了“一帶一路”上的非遺傳承人堅守、創(chuàng)新、求精的工匠精神。 攝影:北部灣大學全媒體中心 陳哲軒 李健鑫 舞劇獨立構思編導彭武先生說:中國廣西欽州坭興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該燒制技術在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播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吾輩責任和義務。北京大學是世界一流高等學府,在這里做國內(nèi)首次演出,是我和北部灣大學的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