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與物游——虞曉勇教授書法作品展隆重開幕“神與物游——虞曉勇教授書法作品展”,2020年9月18日下午三點在文津閣古美術館隆重開幕。 “神與物游”出自于劉勰《文心雕龍》的《神思》篇。神與物游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實際意思就是神與物游。“復”是物之初,亦即萬物背后、使“萬物并作”的道,它是不能僅憑眼觀,而是要靠神遇的。這既是中華傳統的審美方式,神與物游,方可“觀復”。虞曉勇教授廣涉金石碑帖,集百家之長,在厚重殘缺中尋古拙,在嚴謹瘦勁中尋靈動,自然不動而萬物生。虞曉勇教授的創作構思“思理之妙,神與物游”,即真切的神與物游。本次展覽選取了虞曉勇教授20余幅作品進行展出,以豐富的筆觸展現了習書感悟。 虞曉勇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 虞曉勇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協會員、北京文聯理事、北京書協理事。出版專著《隋代書法史》《書法美學導論》等。出版專業教材 8 部,發表學術論文 50 余篇。 參與本次展覽的嘉賓有:著名畫家、獨立學者、文津閣古美術館名譽館長劉墨先生,北京文聯理事、北京書協理事、北京市朝陽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楣洪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碩士生導師查律先生,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輯總監廖生訓先生。
嘉賓現場發言(按發言順序):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輯總監廖生訓先生致辭 著名畫家、獨立學者、文津閣古美術館名譽館長劉墨先生致辭 北京文聯理事、北京書協理事、北京市朝陽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楣洪先生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碩士生導師查律先生致辭 展覽現場: 開幕式現場創作長卷 自序
學書多年,如有人問:我的創作體會是什么?我最想說的是三個詞兒:知“道”、知“己”和知“度”。
知“道”就是明曉書法傳承的大流。書法史上有許多流派,各具地位與價值。但在眾多的流派中,必然存在著引領時代風氣的主流。這一潮流有明顯的典型性與傳承性,它不是某個個案,而是具有廣泛的普遍意義。所以善學者,不能僅僅拘泥于某位書家,而更應從書法史的角度,去發現他們之間的傳承與發展關系。
知“己”,即指明確表達審美意圖。書法是一門個性強烈、富于包容性的藝術,不同的書者都可找到相應的位置。書法固然有基本的矩矱,但最動人的無疑是灼灼的個性風采。明確審美取向,是一種藝術的自覺。缺少了這種自覺,作品就沒有方向,擁有這種自覺,筆下的內容將更豐富。
知“度”是淬煉個性,精簡筆墨的過程。從書法史上看,文人是書法創作的主體,文人之所以異于庸人,即在于他們善于獨立思考,提升襟韻,這就是知“度”。個性表現是藝術創作的靈魂,但我們還須明白知“己”勿過,這就需要用“度”去淬礪它。以此而言,知“度”是書者獲得高卓藝術格調的不二法門。
利用文字來表述上述三“知”并不難,可施于筆墨,卻是一個“眾里尋她千百度”的艱辛過程。感謝文津閣為我舉辦了這個小展,也祈請諸位方家批謬指教!
虞曉勇 2020年9月 作品欣賞 隸書杜甫詩三首 水墨紙本 2020年作 245cm×124cm 楷書《秋興》 水墨紙本 2018年作 136cm×69cm 行書羊欣句 水墨紙本 2016 年作 30cm×48cm 篆書云相逐 水墨紙本 2018 年作 70cm×33cm 隸書蘇廷碩句 水墨紙本 2020 年作 70cm×3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