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展在徐悲鴻紀念館開展1895年,任伯年,一位揭開藝術新格局的時代明星逝去;徐悲鴻,另一位引領藝術變革的璀璨明星誕生。他們在藝術上一脈相承,都是中國畫家中罕見的天才人物,技巧全面,舉重若輕;他們也同是兼具時代精神與藝術個性的先行者,敢于革新、敢于突破,為中國畫偉大傳統的復興開拓出新路。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覽于9月26日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徐悲鴻紀念館主辦,時代悲鴻藝術中心學術支持。展覽共分為三個版塊:“沉酣矯變”、“雅麗豐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鴻評任伯年之語,將分別展示任伯年筆法奇崛、形神兼備的人物,設色雅艷、技法多樣的花鳥畫,以及多幅被徐悲鴻視作璞玉的伯年遺墨,共計50余件館藏伯年珍品。這些畫作都是首度公開展出,也是徐悲鴻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結。 任伯年的繪畫,既富有文人雅士崇尚的淡雅明凈、簡逸清新,又蘊含符合普通民眾審美的通俗平易、意趣盎然。他一反晚清畫壇摹古沿襲、陳陳相因的筆墨規范,別出機杼,匠心獨運,擔起推動傳統藝術現代性轉型的先行者使命,故徐悲鴻認為他是“抒情詩人”、“一代明星”、“三百年中國畫家第一人”。也正因為如此,他畢生推崇和宣傳任伯年,竭力搜集其遺作,是個人收藏伯年精品最多的藝術家。他曾把伯年作品介紹給法國美術協會的領導者達仰,令其大為贊嘆,并給予了“真是一位大師”的評價。也是在他的推介下,他的好友,新加坡的陳之初先生成為海外任伯年的最大藏家,并在海外出版了首部任伯年畫集。徐悲鴻專門為畫集撰寫了長篇的《任伯年評傳》和創作了油畫《任伯年像》。 “歐洲中國美術展覽會巡展”文獻展廳區 《任伯年評傳》文獻展廳區 1895年,任伯年去世,徐悲鴻誕生。兩位大師可謂一脈相承,他們二人都秉持著“在神不在貌”“傳神阿堵”的藝術理念,推動了傳統人物畫的變革;也都是師法天地萬物、觀察精妙絕倫的藝術巨匠。展覽中特加以徐悲鴻與任伯年相同題材的創作,將兩位大師的作品并置,從徐悲鴻人物畫的筆法、花鳥畫的用色以及對鐘馗題材的喜好中都可以窺見到任伯年的印跡,通過他們作品的共同展出,也可以一覽中國畫進入現代的脈絡,以及兩位藝術大家是如何大膽果斷,盡微致廣,取精用宏,以抵達筆飛墨舞、妙造自然之境的。 任伯年八幅條屏作品展區 繼2019年“徐悲鴻與齊白石”展之后,此次展覽是大師眼中的大師系列展的第二展,兩個展覽均是通過還原徐悲鴻的視角,梳理展示藝術大師的收藏珍品,力圖逐步向觀眾揭開徐悲鴻的收藏世界和收藏觀,以大師之眼去觀大師之作,去體會徐悲鴻對于藝術收藏的傾盡全力、對于藝術精髓的珍視守護、對于藝術傳承的嘔心瀝血。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 任伯年 《女媧煉石》 紙本設色 118×66cm 1888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任伯年 《紫藤翠鳥》 絹本設色 195×47.5cm 189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任伯年 《柳溪鵝戲》 絹本設色195×47.5cm 1890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 《三鵝》 紙本設色82×47cm 193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展覽信息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展 學術顧問:徐慶平 總策劃:王紅英 策展人:徐驥、張李萌 展覽執行:武川、唐培勇、王麗梅、張創軍 主辦單位:徐悲鴻紀念館 學術支持:時代悲鴻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6日——2021年2月28日 地點:徐悲鴻紀念館四層展廳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號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10:00——16:00(15:3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