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賞石賞畫論人文歷史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為深入解讀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的重要作品《十面靈璧圖卷》及其背后綿延數百年的文化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于2020年9月26-27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保利藝術研究院、在藝、棲云文化和佳作書局協辦。 本次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二十余位教授、學者、藝術家、作家及賞石家,以正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進行的“巗壑奇姿——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為契機,圍繞“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米萬鐘、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鑒藏文化”和“回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四個議題,展開為期兩天的討論。以晚明畫石之風興起為線索,探尋數百年前金陵政治文化圈層的交流,梳理賞石文化于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挖掘中國傳統書畫作品中的當代性,從中汲取古為今用的跨時代意義。 “米萬鐘、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沙龍現場左起:在藝及云杪文化創始人謝曉冬,作家崔曼莉,北京畫院研究員呂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陸宗潤,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葉康寧,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任軍偉 “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議題由著名書畫家及鑒賞家蕭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彥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做主題發言,故宮博物院博士后郭懷宇參與沙龍討論。 “米萬鐘、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議題由北京畫院研究員呂曉、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葉康寧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陸宗潤做主題發言,作家崔曼莉、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任軍偉參與沙龍討論。 “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沙龍現場左起:在藝及云杪文化創始人謝曉冬,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蕭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彥,故宮博物院博士后郭懷宇 “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鑒藏文化”議題由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黃曉、著名賞石家俞瑩與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施遠做主題發言并參與沙龍討論。 “回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議題由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孫田、棲云文化聯合創始人凌彤與著名藝術家徐累做主題發言,著名畫家劉丹、展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丘挺等藝術家參與討論。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十面靈璧圖卷》是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為“石隱庵居士”米萬鐘所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明代宮廷畫家吳彬是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 圖卷描繪的是米萬鐘所藏罕見奇石,據傳當時他在南京六合得到一件全美靈璧石,靈璧石被成書于南宋紹興三年的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云林石譜》列為第一,并提出欣賞面數越多的靈璧石越顯珍貴一說,此后又被明萬歷年間編纂的石譜類集大成之作《素園石譜》排在第二卷第一位,被文震亨《長物志》評為奇石之冠。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與會嘉賓合影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與會嘉賓合影 米萬鐘將此石視為至寶,延請畫家吳彬為之繪圖。吳彬玩賞月余,破古今之例,選取十個角度分繪十圖,各圖皆以真實尺寸描繪奇石的不同面,是為《十面靈璧圖卷》。米萬鐘于每圖之前題詞解讀,邀請友人邢侗、黃汝亨題引首,李維楨、董其昌、葉向高、陳繼儒、鄒迪光、張師繹、高出、黃汝亨題跋。此作品以形寫神而至形神兼備,除中國傳統繪畫筆墨外,又參以幾何原理、音律節奏、五行之說,可謂奇作。吳彬靈活運用唐人孫位的畫火技法,這種以火畫石所取得的效果為董其昌所贊嘆“靈光騰越,欲燭斗間”。 《十面靈璧圖卷》堪稱“千變萬化、精妙絕倫”,擁有諸多顯赫的國外博物館展覽記錄,高達18次的重要出版以及12次古代權威著錄。其繪畫思想和技法后人難以超越,從人文精神涵蓋的隱居、賞石文化的不可復制性,以及卷后題跋者對明代晚期政治生態的勾勒、傳承次序構建的歷史維度等多方面,均令世人矚目。 “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鑒藏文化”沙龍現場 因為先前展覽的場地限制,此次展出的《十面靈璧圖卷》為1989年重新面世以來,多次公開展覽中首次全卷打開,完整呈現繪畫主題及眾多名人題跋,頗為珍貴。展覽共分為三個篇章——“巗壑奇姿”、“五岳片云”和“圖寫贊歌”。其中“巗壑奇姿”遴選了包括《十面靈璧圖卷》在內的6件明清文物,共同營造了“石丈齋”環境陳設,更有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的吳彬《勺園祓禊圖》高清復制品;“五岳片云”則征集到海內外多位知名藏家珍藏的三十余件賞石珍品;“圖寫贊歌”更是聯系到劉丹、郝量、徐累、曾梵志、展望等多位知名當代藝術家以賞石為主題所創作的杰出作品十余件,旨在通過古今合展向觀眾傳達出一條清晰的中國賞石文化發展脈絡。 嘉賓合影 “回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沙龍現場 嘉賓合影 鑒此次展覽的珍貴性及獨特性,保利藝術博物館特此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不僅深入回顧歷史、解讀經典,并從中挖掘當代的鮮活力量,延續文化脈絡,書寫藝術傳奇。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鑒賞 引首 引首 《十面靈璧圖卷》是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為米萬鐘所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吳彬靈活運用唐人孫位的畫火技法,這種以火畫石所取得的效果為董其昌所贊嘆“靈光騰越,欲燭斗間”。圖卷“千變萬化、精妙絕倫”,擁有諸多顯赫的國外博物館展覽記錄,高達18次的重要出版以及12次古代權威著錄。明代宮廷畫家吳彬是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2009年,保利秋拍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曾以1.6912億元高價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畫拍賣價格新的世界紀錄。 前正面 《十面靈璧圖卷》描繪的是“石隱庵居士”米萬鐘所藏罕見奇石,分繪十圖,各圖皆以真實尺寸描繪奇石的不同面,以形寫神而至形神兼備,除中國傳統繪畫筆墨外,又參以幾何原理、音律節奏、五行之說,可謂奇作。其繪畫思想和技法后人難以超越,從人文精神涵蓋的隱居、賞石文化的不可復制性,以及卷后題跋者對明代晚期政治生態的勾勒、傳承次序構建的歷史維度等多方面,均令世人矚目。1989年12月,《十面靈璧圖卷》第一次在紐約蘇富比拍賣面世即以121萬美元的天價成交轟動一時,成為蘇富比拍賣成立以來首次打破中國書畫超越百萬美元的成交紀錄。 前右側觀 作為中國古代文人重要的興趣愛好之一,賞石文化其影響之深遠,在當代藝術中亦可管窺一二。假山石和太湖石均為帶有明顯中國文化色彩的特色符號,為眾多當代藝術家在創作中挪用的經典素材。美國歷史遺產研究學者David Lowenthal寫過一部名叫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的書,討論了往昔在塑造人們生活的作用,抨擊了美國和英國庸俗化地“復活往昔”的觀念和企圖。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將600百年前的古人杰作與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聯袂展陳,即為一種對庸俗文化的抵制。 前左側觀 前觀底 右正面 左正面 后正面 后右側觀 后左側觀 后觀底 耆英 薩迎阿 黃汝亨 《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將持續至10月8日,期間保利藝術博物館將于9月26日至27日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主題分為“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吳彬、米萬鐘、《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文化藝術及社會”、“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和中國的賞石鑒藏文化”以及“回響與演變——從全球當代視野看賞石相關的藝術創作與收藏”。 吳彬(16-17世紀)十面靈璧圖卷 手卷 水墨紙本 約1610年作 引首一:26×112.5cm 引首二:47.5×143 cm 畫心:55.5×1150 cm 題跋:55.5×1132 cm 展覽: 1.“吳彬:十面靈璧圖”,洛杉磯郡立博物館,2017年12月10日-2018年6月24日。 2.“文人石、園林藝術及書畫大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00年2月1日-8月20日。 3.“怪石:伊恩和蘇珊威爾遜藏中國賞石及文玩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1999年5月1日-8月1日。 4.“天堂之路”,斯特博物館,蘇黎世,1998年5月-8月。 5.“天地中的天地:羅森布魯姆藏中國文人石”,塞克勒博物館,哈佛大學,劍橋,1997年5月10日-7月20日。 出版: 1. Wai-ching Ho:《董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21頁,圖2,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1992年。 2.何慕文:《趨古: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品特展》(1997-1998年),第48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96年。 3.蔡九迪:《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第81-86頁,插圖第84-85頁,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斯坦福,1997年。 4.Mowry, Robert:《天地中的天地》,第224頁,哈佛大學,1997年。 5.Schneiter,Daniel,and Claudia Brown:《天堂之路》,第77-81頁,蘇黎世斯特博物館,1998年。 6.張洪:《后拍賣時代:紐約中國繪畫》,《懷古堂》,1999年春季刊第十一期,第52-61頁。 7.斯蒂芬利特爾:《怪石: 伊恩和蘇珊威爾遜藏中國賞石及文玩》,加州大學伯克利出版社,1999年。 8.Philip Ursprung:《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自然的歷史》, 第112-113頁, Canadian Centre,2002年。 9.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第54頁,圖36,三聯書店,2002年。 8.黃曉、賈珺:《吳彬<十面靈璧圖>與米萬鐘非非石研究》,《裝飾》2012年8月,總第232期,第62-67頁。 9.何慕文、巫鴻:《古法今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代水墨藝術大展》,圖8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3年。 10.陳韻如:《奇幻真如:試論吳彬的居士身份與其畫風》,《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6月第1期,總第二十一期,第251-278頁。 11.沈歆:《從畫山到畫石:奇石、觀看與吳彬的山水畫創作》,《文藝研究》2015年第7期,第134頁。 12.馬科斯弗拉克斯:《巖壑奇姿——十七世紀吳彬畫卷<十面靈璧圖>研究》,Sylph Editions,2017年。 13.賈珺、黃曉、李旻昊:《古代北方私家園林研究》,第152-156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14.馬科斯弗拉克斯:《片云:吳彬的十面靈璧》,Sylph Editions、佳作書局,2020年9月。 著錄: 1.(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二十六,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刻本。 2.(明)董其昌:《容臺別集》卷四,明崇禎三年(1630)董庭刻本。 3.(明)葉向高:《蒼霞續草》卷八,明萬歷刻本。 4.(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卷十六,《尺牘》卷三,明崇禎刻本。 5.(明)鄒迪光:《石語齋集》卷二十二、二十六,明刻本。 6.(明)吳伯與《素雯齋集》卷一,明天啟刻本。 7.(明)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六十五,清四庫全書本。 8.(清)朱彝尊:《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四,清乾隆刻本。 來源:紐約蘇富比1989年12月6日Lot39。 說明: 1.邢侗、黃汝亨題引首。 2.米萬鐘、李維楨、董其昌、葉向高、陳繼儒、鄒迪光、張師繹、高出、黃汝亨、薩迎阿、耆英題跋。 3.文孚、薩迎阿、托渾布遞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