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瓠吾所愛——朱萬章葫蘆小品畫展在文津閣古美術館開幕“嘉瓠吾所愛——朱萬章葫蘆小品畫展”,2020年12月1日下午3點在文津閣古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持續到12月7日,展覽時間為工作日:10:00-18:00 節假日:11:00-17:00。 “嘉瓠吾所愛,孤高更可人。不虛種植意,終系發生神”,這是元代詩人范槨在其《種瓠二首》中的詩句,據此可見其對葫蘆的鐘愛。本次展覽展出20余幅朱萬章老師庚子疫情期間創作的葫蘆,以“葫”傳“福”。 朱萬章老師在開幕式上致辭 朱萬章,1968 年生,四川眉山人,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系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現為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從事書畫鑒藏、美術史研究與美術評論。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寧強 文化部青聯美術工作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 唐吟方 中國美術館學術部負責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邵曉峰 《文物天地》雜志社主編 朱威 自序 “嘉瓠吾所愛,孤高更可人。不虛種植意,終系發生神”,這是元代詩人范槨在其《種瓠二首》中的詩句,據此可見其對葫蘆的鐘愛。我尤其喜歡“嘉瓠”二字,可謂于我心有戚戚焉。在問學之余,作為閑暇時光的調劑,畫中葫蘆成為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吉祥佳物。陸游的“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山萬里身”即是道出了我的心聲。 我喜愛葫蘆,從瓜棚豆架到書齋,再到紙素,由一只只造型別致的碩果,化身為一張張墨色交融的畫幅,這是一次次葫蘆蛻變與升華的過程,亦是我蕩滌心靈、靜心養性的淬煉。在中國畫各種技法中,我最喜歡潑墨大寫意,喜歡那種隨心所欲、無拘無礙的筆墨嘗試,亦喜歡恣肆淋漓、自由馳騁的空間營造,葫蘆恰好帶給我這樣的硯田體驗。大片的墨葉與弧形彎曲的碩大色塊,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浸淫其間,三月不知肉味。 我的本業是美術史研究與書畫鑒定,丹青揮灑只是研學的延伸,故在以葫蘆為中心的繪畫實驗中,我更愿意以水墨、賦色與線條的形式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我愿意做沈周、文徵明、徐渭、陳道復、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隔代知音,以用筆、用墨、用色向他們請益,深味其筆墨的精妙,以及意境的玄奧。在紙與筆的交匯中,深刻體悟治學與筆墨三昧。 年來多孜孜于冗務與筆耕,而致硯田荒疏,野草叢生,故一捉筆,頗有生拙之感。意筆草草之作,勢當為大方之家所哂。近日應文津閣美術館之邀,在文脈凝聚的文津樓側展示葫蘆畫小品,確有誠惶誠恐的敬畏感。好在這些具有探索性質的小畫,悉為信筆之作,偶一拈出,亦可借此機會,向前賢致敬,并向大雅諸君求教。誠如是,則此小展,必當有大獲矣! 朱萬章 二零二零年八月于西壩河左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