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共文化與藝術品鑒”系列講座五:媒體空間和空間媒體9月6日上午,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主辦的公共文化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系列課題研究2020“公共文化與藝術品鑒”系列講座迎來了第五講,本場講座由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建筑師唐克揚講授——媒體空間和空間媒體。 唐克揚講座現場
關于媒體空間很多人會有一定的理解,空間是傳播的一個主要維度,空間不僅意味著傳播的空間范圍,也是制約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對于空間媒體又是什么呢?他在什么特定的場域發揮作用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走進唐克揚的講座。
策展人,建筑師,媒體人 策展人是做什么的呢?就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物理場所里,通過策劃將藝術品進行展覽展示,這就構成了很原初的媒體空間。比如,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四川美院美術館,以及上海藝術家家丁乙用旅館來做的裝置展,無論這個空間簡陋還是雅致,因為有了藝術品的裝飾,這個空間就賦予了其意義,變得與一般的空間不一樣,這是我們說的空間媒體,媒體空間最基本的含義,空間因為媒體產生了新的意義,媒體因為有空間存在才能夠發生作用。
唐克揚作為建筑師,從在故宮博物院到安徽皖南的農用糧倉里,他都做過展覽,他提供多個項目的實施經歷,有一個反思,他認為,大眾不太在意物理空間里發生了什么,尤其在現在的媒體環境之中,大家手上都有手機,隨時隨地都在與屏幕打交道。他曾經設計過幾個空間,在完工之后,因為年久日長,最困難的不在于設置它最初的樣子,而是經過很長時間成為現在被習慣使用的狀態之后,已經沒有人像破案一樣去追溯最早的開始了。
除了策展人和建筑師,唐克揚也稱自己為媒體人,有了自媒體后,每個人都是媒體的發送方,或者是媒體的接收方,同時又確鑿無疑地生活在一個物理空間里。只有思考或者原因積極地去改變現狀的時候,才會對事情有一種看法。主要的思想是來自于兩個渠道,一個是讀很多書,也寫很多書。另外一個渠道就是反思你的真實生活是什么樣。 講座課件節選
空間可以作為媒體 說到空間媒體,媒體空間,媒體在這個空間里工作,所能傳達出組織積極的信息, 可以因為這個空間本身的優良品質所被加強的。它可以傳達某種很豐富的信息,不是一句話,一個口號,一個圖像。唐克揚在學校設置了空間媒體實驗室。利用它給予唐克揚物理空間的特點,試圖把玻璃盒子改成變成黑屋子,房子是一個透明的玻璃界面,就在玻璃界面后面做了一個顯示器。這個顯示器是半透明的界面,做成玻璃也可以,物理空間和這個顯示器是并存的,既可以隱隱約約看到物理發生的情況,還可以在前端的顯示器上讀出一個信息來。
這個時代的空間與媒體,并不是一般意義商業推動下的科技革新,在與逐漸遠離所謂物理的環境和未來擁抱所謂媒體的愿景,到底有什么關系?比如電梯公司制作的投影動畫,不僅可以利用商業價值推廣產品,還可以制作成互動式裝置用于裝飾展覽呈現出更炫的效果。
空間可以作為媒體,空間就是舞臺,不光是室內,室外空間整個城市就是舞臺,如皇家園林這些類型的建筑代表的它同時代人的生活,當代的城市和建筑物顯然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轉變。而媒體是植入空間的,像電梯投影一樣能看到廣告在人們眼前出現。 講座課件節選
藝術到底存在在哪? 唐克揚通過案例進行講述藝術與空間的關系,著名藝術家徐冰廣為人知的作品《背后的故事》,被唐克揚修改成《背后的空間》。這個作品是在一個物理空間里做了兩面派的作品,兩面各呈現了不同的效果。作為美術館的設計師,要適當地進行改裝,符合精益性,又符合美術館的要求。媒體的作用是讓你從一端走向另外一端,你會忘記媒體的存在,但是大多數時候你不會加速這個過程,你可能從起始一步跳到結束,但這里產生戲劇的一幕,可以一步從開始走到結尾,媒體的意義就被放大了。
藝術到底存在在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屬于你認為確鑿無疑的真實?哪些東西是幻想的?還是這個過程有意義,而兩端非黑即白的表述都沒有絕對的意義,就是假的真和真的假,它們有時候難得同框,更多的時候它們是合二為一。
唐克揚的講座從理論研究到實踐給我們講到了空間媒體和媒體空間,又反思了真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