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僧人到封疆大吏的傳奇人生,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重回故里5月5日,“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學術沙龍”現身杭州。 學術沙龍特別邀請首都圖書館原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副會長倪曉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殿版古籍研究家翁連溪;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主任、東京大學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哈佛大學南亞學系合作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何歡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編輯部主任能仁法師;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蘇州博物館研究員潘文勰;藝術史博士、書畫鑒定學者顏曉軍;蕭山圖書館館長孫勤七位嘉賓,以永樂春拍即將重磅亮相的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為主題,進行學術沙龍與探討,沙龍由在藝科技及云杪文化創始人謝曉冬主持。 學術沙龍現場 從僧人到封疆大吏 元明間高僧華克勤的傳奇人生 克勤無逸(1321-1397),俗姓華,明紹興蕭山(今杭州蕭山)人,天臺宗講僧,天臺宗澄性湛堂的法裔,師從杭州集慶教寺原璞法師。 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國派出使團以交涉沿海“倭寇”問題。這次使團主使的身份頗為特殊,乃是皇帝鈞旨特選的兩位佛教高僧——克勤無逸和仲猷祖闡。 嘉賓現場觀看展品 據《明太祖實錄》、宋濂等人提供的史料和當時使團在日通信等資料,使團于當年四月二十八日抵達日本博多(今福岡),博多原屬南朝懷良親王,本已建立聯系,但此時已被北朝占領,使團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 使團的主使克勤無逸給延歷寺的天臺座主尊道入道法親王寫去一封密信,之后這封信被轉給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使團方獲自由。 倪曉建:首都圖書館原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副會長 翁連溪: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殿版古籍研究家 此次的任務相當艱巨,當時日本處于南北朝混戰時期,情況特別復雜,稍有不慎,還會有性命之虞。正是在前途未卜的過程中,此次的主使高僧克勤無逸,五月駐錫京都東福寺時,發愿書寫了《無量壽佛經》,以求“順心除障,不辱使命”: 東渡降諭,被濤斬浪。適懷良去政,怠頒圣詔。弟子克勤,篤續友好。勢殊事異,亦弗奪使志。恐前途欠順,遂發心書寫。所冀諸佛答報,順心除障,不辱使命;伏望仗佛法力,降諸吉祥于我朝:使國泰民安,四方咸寧,四恩禳災,凈土無極。大明洪武五年歲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記于東福寺。 何歡歡: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主任 能仁法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編輯部主任 潘文勰: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蘇州博物館研究員 顏曉軍:藝術史博士,書畫鑒定學者 孫勤:蕭山圖書館館長 張曦:北京永樂拍賣古籍善本部負責人 謝曉冬:在藝科技及云杪文化創始人 與會嘉賓合影 洪武七年(1374)五月,歷盡艱辛、漂泊海外兩年多,無逸一行順利從博多返航,歷時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抵達南京,參見朱元璋匯報出使日本的經過。 朱元璋極為滿意,詔賜祖闡和克勤每人白金一百兩、絹帛兩匹,其他隨行者也賞賜白金、絹帛不等,并稱:“勤,一沙門爾,乃能不辱君命如此,學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見其評價之高。隨后無逸回鄉省親之際,宋濂也為這位方外之友作序,亦盛稱其推仁及物之德與臨危制變之智。無逸隨即因朱元璋鼓勵儒僧參政而奉命還俗,由“無逸”更名“華克勤”,自此踏入仕途,直至官任封疆、造福一方,成為明初儒僧參政的典型人物。 一代高僧手跡重磅面世 研究明初中日外交史第一手資料 在明初外交史上,無逸高僧使團這次出使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向為學界所重視。如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早在明末清初,潛心于佛教研究的一代文宗錢謙益考證此事時,即有“日本之崇佛自唐巳然,臨濟一宗流傳最盛,圣祖遣僧化導,有微權焉”之論。 目前,中日學術界對這段歷史事實都很關注。無逸所寫《無量壽佛經》的出現,有確切的時間記錄:“洪武五年歲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為這段外交史的研究定下了明確的時間坐標,是第一手史料。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而言,《佛說無量壽經》有助于了解明代后來“海禁”政策的背景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方式,成為再現明初中日外交史第一手資料。 秘藏日本多年保存完好 再現明代寫經書法傳統 此套《佛說無量壽經》品相完好,一品二冊,卷上、卷下分裝,開本大方,裝潢考究,封面為明黃織錦合包而成,折枝花紋錯落有致,正中貼鑲邊經簽,系宋代以來典型的經折裝樣式。 無逸《佛說無量壽經》的價值,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其一是書寫者的珍貴身份。中國古代寫經存世最早的是西晉元康六年(298)所寫佛經殘卷,現藏日本。南北朝時期寫經隨佛教興盛而流行,至隋唐極盛,敦煌寫經卷子本是大宗。但流傳于世者多數是職業經生所寫,確鑿為高僧大德所寫者則非常少見——清初王士禎《居易錄》記載潘耒游天臺,曾見到過天臺宗宗師智者大師手寫的《方等陀羅尼經》殘卷第四卷,筆法精勁,神采奕奕,但不知是否還存于世間。 此《佛說無量壽經》為完璧大冊,其書寫者無逸,在當時佛教界以書寫經義而出名。一代高僧的手跡如今能完好地保存下來,實屬幸運。 其二是書法價值。無逸《佛說無量壽經》,鉛畫界欄、疏行密字,天頭地腳比例協調。單折5行、行17字,書風明顯取法顏體小字為主,略參傳統寫經筆法之行意,大小介于《多寶塔》與小字《麻姑》之間。全經字數統計共17324個字,雖卷帙浩繁,卻字字不茍,可見其學志精深之概。此冊運筆沉著,法度謹嚴;墨法勻美,古香襲人。 其三是此本寫經的稀有性。自宋代版刻流行以來,佛教典籍如一般書籍一樣多賴刻本以傳,而手書佛經傳世者則極少——即使在日本也一樣。《佛說無量壽經》在字體上、章法上、愿文題寫格式及裝潢樣式上,皆一依古法,氣象莊嚴。明初書風多受趙孟頫籠罩的背景下,無逸寫經的回歸,使我們看到佛教內部有著強大的傳統,也使我們看到了書法史在帖學盛行時代所具有的多樣性面貌。 它為日本京都東福寺舊藏,即其寫好后長期供奉于該寺之內,現存木制書箱題名下尚有“東福寺獻納寶物”字樣,其珍視之程度,可見一斑。 從藝術收藏的角度而言,《佛說無量壽經》對于我們了解六朝隋唐以來特別是明代寫經書法傳統,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悉,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將于5月16日-21日亮相北京四季酒店永樂2021年春拍現場。 沙龍主題: 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學術沙龍 沙龍時間:2021年5月5日 14:00 沙龍地點:杭州·林泉山房(杭州市上城區吳山風景區元寶心67號石觀音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