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刻畫毛主席最后一次橫渡長江的紅色經典巨帙,今春要上拍了50年前創作的史詩級紅色經典巨帙《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將于6月初亮相華藝國際(北京)2021春季拍賣會。該作品由藝術家郭紹綱和惲圻蒼合力創作于1971年,長329cm、寬163cm,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主題性創作的巨帙,也是擘畫社會主義20年偉大建設成就、刻畫特殊時期重要歷史事件首屈一指的經典杰作。 郭紹綱、惲圻蒼 《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1971年 布面油畫 163×329 cm 簽名: 郭紹綱 惲圻蒼(背簽) 說明: 1.作品在保稅狀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貨; 2.此作品是當年全國某專題美展的指名專題作品,并曾在廣州展出,后因其它原因,全國專題美展活動取消,幾經反復,此作品因此留下來。 展覽: 1.歷史時刻——百年紅色主題藝術特展,炎黃藝術館,2021年 2.“回溯初心”紅色經典主題藝術展,時間博物館,2019年 藝術家郭紹綱與惲圻蒼均出生于1932年,郭紹綱1949年考入國立北平藝專,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55年至1960年由國家選派赴蘇聯列賓美術學院留學,是新中國培育的第一代油畫巨匠。郭紹綱自1960年起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后成為廣州美術學院老院長;惲圻蒼自1953年老廣美的前身(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成立起就在該校任教,也是老廣美的奠基人之一。 此件畫作原是1971年全國專題美展的指名專題作品,并曾在廣州展出,后因其它原因,全國專題美展活動取消。幾經反復,留存下來。1971年,正值郭紹綱和惲圻蒼的創作盛年,他們高超的油畫語言、在武漢生活的切身經歷、對時代歷史感的敏銳把握,共同造就了這幅巨帙。 毛主席最后一次暢游長江,兩次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集領袖與詩人于一身的毛澤東主席對湖北武漢有著深厚的感情。 毛主席一生十八次暢游長江,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從長沙到達武漢,第一次在武漢橫渡長江,寫下了氣勢豪邁的詩詞《水調歌頭·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生動地展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史畫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創造精神。1956年起,武漢開始舉辦橫渡長江競賽。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云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而《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描繪的是主席1966年最后一次暢游長江。1966年7月16日,73歲高齡的毛主席,歷時約1小時零5分,游程近15公里,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當時媒體對此事件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毛主席暢游長江》,一代偉人挑戰長江天險的壯舉,在全國掀起全民健身運動高潮。以后,每年的7月16日成為武漢渡江紀念日。 1967年,松花江舉辦群眾性游泳活動,游泳者在水中高呼口號 /李振盛攝 當時的媒體報道旨在向廣大公眾傳達兩種意涵:一方面顯示了毛主席的身體康健,有足夠的能力來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另一方面,“大風大浪”喻意常被引申為階級斗爭的風浪。 1967年7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社論《永遠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時隔一年之后,1967年《人民日報》頭版特別刊發社論,以《永遠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為題回顧和紀念了這一重大事件,“跟著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口號。 毛主席泳畢后在快艇上揮手 /錢嗣杰攝 同時登上當天頭版的還有攝影師錢嗣杰所拍攝的毛主席游泳結束后身穿浴袍在快艇上揮手的照片,這也正是該畫作最初的創作藍本和靈感來源。 罕見的毛主席歷史形象,再現偉大領袖意志 以毛主席為表達對象的藝術創作無計其數,在社會主義文藝路線的要求下,絕大多數藝術作品將毛主席刻畫為莊重肅穆的偉大領袖。 而《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罕見地呈現了偉大領袖的另一面,畫面中,毛主席身穿白色浴袍,與普通群眾一樣親切自在。這幅作品呈現的是毛主席在武漢橫渡長江后接見武漢工農學商兵的歷史場景,大多數人從未見過身著浴袍的毛主席,置身群眾之間,身后的軍人、紅衛兵、海員和武漢鋼鐵廠的工人紛紛將視線聚焦在他身上。 《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細節 從畫面構圖而言,毛主席右手上揚,向畫面左側遼闊江水中的游泳隊伍揮手致意;江中的人民群眾高舉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語錄牌,皆仰頭目視主席;來自一左一右兩個方向的注視,突出了主席偉大領袖的中心地位。 縱觀藝術史上刻畫毛主席的藝術作品,《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的題材選擇實為罕見,折射了毛主席與人民群眾始終在一起的領袖情懷,也再一次驗證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歷史經驗法寶。 1949年以來,紅色經典創作高峰中的佼佼者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家們開始大量創作新中國紅色題材的文藝作品,從而表現領袖風采、展現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再現革命歷史、歌頌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等。到1970年代,“文藝為政治服務”席卷中國。而受這種特定的歷史氛圍影響,1949-1970年代成為中國紅色主題創作(國家主題性創作)的高峰,涌現了一批藝術大家與經典之作。 從紅色經典創作的范疇看,《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幅畫作所描繪的歷史周期之長、表達的含義之廣、見證的時代印記之深,都讓其成為當之無愧的經典。 《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細節 盡管這幅作品創作于1971年,但其描繪的卻是1949年以來新中國建設20年的偉大成就。畫面中,背景是“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國家重點工程,也是中蘇友誼的歷史見證。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央廣新聞 1957年10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漢長江大橋橫跨武昌和漢陽,中國人將天塹變通途,武漢才成為現在的武漢。由于這一特殊的政治與時代意義,武漢長江大橋入選了“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它的圖案被印在了中國第三套人民幣2角紙幣正面,在中國的近90座長江大橋中,只有武漢長江大橋有此“殊榮”,連中國獨立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都沒有這樣的待遇。 《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細節 其次,毛主席身后的工人代表來自“武鋼”,代表著新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成就。武漢鋼鐵集團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955年開始建設,1958年9月13日建成,由此迎來了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鋼都的誕生。 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煉出了第一爐鐵水 /郭雷震攝 第三,長江中游泳隊高舉的毛主席語錄橫幅“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是1966-1976年特殊歷史時期廣為傳頌的語錄口號。而這四句話,最早是由毛主席在1945年中共七大閉幕式致辭中提出的,他在閉幕詞中向全黨發出了鼓舞人心的號召:“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他同時在閉幕詞中用了“愚公移山”這個典故,成為表現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不懈奮斗精神的口號;解放之后,它又發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落后面的動員口號。 《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細節 正是這篇閉幕詞,會后經整理修改后,以《愚公移山》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成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經典之作。這篇文章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一起被稱為“老三篇”,在全國人民中耳熟能詳。 兩度參與歷史大展,見證建黨建國大業 盡管1971年,《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未能如愿參與當年全國專題美展,但50年過去,時代賦予它更為深厚的歷史價值。 2019年9月,該作品作為重點參與北京時間博物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紅色經典主題藝術展”;2021年4月作為核心作品參與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的“歷史時刻——百年中國紅色主題藝術特展”。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偉大的作品,互為印證,而《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不可繞過的經典杰作。 “歷史時刻——百年紅色主題藝術特展”現場 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藝術史學者陳履生評價該作,“《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屬于具有新聞性的主題創作,表現了那一個時代的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局限性和機緣,主題美術創作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推出了一些新人,他們因為時代性的創作而獲得了社會地位;我們應該客觀對待這段歷史,認識到這些作品中表現的歷史性和藝術性之間的關系。上一輩藝術家的努力和心血,我們不可以一筆帶過,而是要正確地判斷和精心地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還原出相對客觀的新中國美術史。” 近年來,紅色題材在藝術品收藏市場持續升溫,備受具有國家與民族情懷的企業家關注。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舉辦多場紅色主題藝術展覽,向這段光榮與艱辛并存的百年歷史致敬。 6月初,紅色主題經典巨帙《毛主席帶領我們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將隆重亮相華藝國際(北京)2021春季拍賣會“當代藝術夜場”,或成為今年春拍最受矚目的紅色經典,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