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十年后,陳丹青《西藏組畫》再掀文化熱潮,展覽、電影、跨界對談持續引熱議5月28至30日,一場周末視覺盛宴——“萬瑪才旦電影作品展映”將現身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博物館。 這是由近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盛大揭幕的“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展覽所引發的熱烈效應,該展一經亮相,不僅成為近期北京頗受關注的重要展事,也引發著文化界的熱烈反響。 該展覽匯集藝術家陳丹青在80年代創作的七幅油畫作品,以及該系列油畫誕生前的200余幅速寫草稿以及該系列油畫誕生前的200余幅速寫草稿。展期為5月10日至6月10日。 康巴漢子 板上油畫 79x55.3cm 1980年 朝圣 板上油畫 53.5x79cm 1980年 進城之二 板上油畫 79x55.5cm 1980年 《西藏組畫》是1980年陳丹青的畢業創作在中央美院展出后外界給予的名稱,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畫共七幅,于1979年至1980年間在拉薩和北京完成。 最終,他摒棄當時流行的強烈主題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描繪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引起當時藝術界的強烈轟動和廣泛的社會反響。他并未使用當時強調主題性、思想性的做法,而以寫生的直接和果斷描繪藏民日常的生活片段,此舉開創了整體藝術創作的大轉折時代。 進城之一 板上油畫 54.5x79cm 1980年 母與子 板上油畫 53.8x79cm 1980年 在繪畫領域,《西藏組畫》直接引領了中國向歐洲正統油畫溯源的風氣,超越了當時蘇俄油畫的技法及美學的單一,雖然創作借鑒了法國鄉村畫派,但仍不失個人特色,色彩團塊厚重,用筆穩健,同時陳丹青專注身邊、眼下、非英雄非主題的真實生活日常。首次正面將繪畫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自然地將革命主題繪畫中粗糙的激情、單調的理想主義轉化為深刻且濃郁的生命力。 而在這七幅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牧羊人》,這幅作品是發表次數、引用次數、展覽次數最多且影響最大的一件。《牧羊人》大膽直白的描繪了一對擁吻的情侶,一種純粹的激情通過對人物的描繪躍然紙上,男人的背影強悍有力,女人的動作稍顯僵硬卻又帶著一絲笨拙,整個畫面的組合顯得非常和諧,畫中既沒有政治意義,也不存在教條式的內容,是愛情主題首次出現在畫布之上,毫不回避,毫不修飾。是當時創作中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存在,如此更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牧羊人 板上油畫 78.6x52.3cm1980年 不僅如此,這組繪畫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反矯飾的真實態度,為國內85新潮及現代藝術運動埋下伏筆。在非繪畫的領域中更能發現《西藏組畫》的精神意義,作為當時新繪畫的代表,《西藏組畫》與同時期的新文學、稍晚的第五代導演的新電影一并構成80年代最為重要的文化圖景。 四十年后,再看陳丹青與《西藏組畫》,依然擁有著極高的藝術與社會價值,并持續地發生影響。著名美術批評家、策展人賈方舟表示,“《西藏組畫》依然屹立在那里,它就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過去的認定至今依然不會動搖! 陳丹青 牧羊人 素描草圖 陳丹青 進城之一 草圖1980 陳丹青 進城的夫婦 草圖 陳丹青 朝圣 素描草稿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開幕儀式現場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開幕儀式現場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展覽現場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展覽現場 時至今日,西藏題材依然成為源源不斷的藝術創作靈感,而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博物館舉行的《萬瑪才旦電影作品展映》活動,共展映萬瑪才旦導演作品《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氣球》五部電影,并舉辦萬瑪才旦和藝術家劉小東、楊飛云、朝戈、林旭東、陳文驥的三場對談活動。 萬瑪才旦,藏族,電影導演,編劇,作家。 已出版小說集:《誘惑》、《嘛呢石,靜靜地敲》、《塔洛》、《撞死了一只羊》、《烏金的牙齒》等,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海外出版發行,獲多種文學獎項。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展覽現場 四十年再看陳丹青《西藏組畫》展覽現場 主要電影作品:《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氣球》等。因其對故鄉深入而細致的描述,使人們對藏族文化及其生存狀況有了新的體認。作品獲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美國布魯克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法國維蘇爾亞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等幾十項國內外大獎。 《萬瑪才旦電影作品展映》活動日程 5月28日 15:00 展映《靜靜的嘛呢石》 16:50 直播 劉小東 對話 萬瑪才旦 5月29日 10:00 展映《尋找智美更登》 15:00 展映《塔洛》 17:20 直播 楊飛云 朝戈 對話 萬瑪才旦 5月30日 10:00 展映 《撞死了一只羊》 15:00 展映 《氣球》 16:50 直播 林旭東 陳文驥 對話 萬瑪才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