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恒的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集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復制匠,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加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yǎng)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fā)。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蒙克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獨特風格的畫家。他從十七歲立志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歲高齡去世的六十三年間,創(chuàng)作了一千七百多件油畫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寫習作,以及八百件不同主題的版畫,多彩的技法,洋溢強勁的精力。 蒙克的藝術作品,給我們感受最強烈的特征,是他透過風景、勞動者、肖像和自畫像,深刻地表現了從生的不安到愛的焦慮,以及死的恐懼到生的受容。他的繪畫同樣具有丹麥劇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響力;而他執(zhí)意刻畫生命的愛欲痛苦與死亡恐懼,反映北歐人對生命的焦慮感。我們從蒙克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對無法抵擋的性的力量時之無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慮替代美學上的浪漫式的恐懼。 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欲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愛德華·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于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愛德華·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chuàng)作的。 他是美術史上最令人難忘和最具標志性的面孔的創(chuàng)造者,表現主義藝術之父,被譽為挪威的梵高。其代表作《吶喊》表現出的強烈情感一直都在人們的心里有著巨大的回響和共鳴。這種無需解釋的情感以及不言而喻的作品標題可以說是作品的先天優(yōu)勢,但也可能因為是這樣,除了作者的名字之外,人們對作者知之甚少。盡管畫作已經成為了人類焦慮感的普遍象征,它其實也是作為年輕藝術家的蒙克對自己成長經歷的個人回應。 他創(chuàng)新的技法,以及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tài)和觀點產生了共鳴。這也使他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 1879年 蒙克為成為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念書。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yè)。1880年 蒙克為了成為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1881年 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 1885年 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盡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征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于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1892年 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lián)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里的一員,里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92年 至1908年,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復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并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yī)院里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在1892年 至1908年間,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復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并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yī)院里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于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勒滕,1944年1月23日死于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油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1940年4月9日,德國納粹軍隊侵攻挪威十四天后,畫家蒙克留下遺書:“這個房屋和全部作品,捐贈給奧斯陸市。”1963年奧斯陸市興建的蒙克美術館正式開放,館中收藏有蒙克的一千件以上作品、照片原稿和個人資料。 注:圖文來自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