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798藝術節開幕:當代藝術之路 乾乾不息2021年9月26日,為期一個月的“2021北京798藝術節”拉開帷幕,以“展示優秀文化藝術成果,展現園區特色,講好中國故事”為主線,內容涵蓋主題展、平行展、藝術文創集市、街頭涂鴉體驗等數十項展覽及活動,為金秋的北京帶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 798藝術節由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宣傳部、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宣傳部共同指導、北京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和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2021北京798藝術節全面啟幕 2021北京798藝術節主題展策展人代表劉栗溧女士致辭 開幕式策展人與藝術家合影 展覽隨著9月16日《乾乾:尋找繪畫之“意”》展的對外展出陸續拉開帷幕,本屆藝術節的主題展由王萌、劉栗溧、杜曦云聯合策展。主題展中的當代展名為“乾乾不息”,分為“美侖美術館·圣之空間”展廳和“玫瑰之名”展廳兩個單元,分述繪畫與裝置在當下的兩種形態,具體分為《乾乾:尋找繪畫之“意”》和《不息:傳統的當代轉化》。其中,《乾乾:尋找繪畫之“意”》于9月16日至9月28日在“圣之空間”展出,《不息:傳統的當代轉化》于9月26日至10月10日間在“玫瑰之名”空間展出。 策展人杜曦云為嘉賓導覽 乾乾,意指自強不息。 《乾乾:尋找繪畫之“意”》 的參展藝術家為:劉丹、沈勤、徐累、梁銓、梁纓、張弓、楊黎明、吳笛笛、付蕊。 乾乾板塊海報 798藝術區管委會書記、主任王春清致辭 策展人王萌 策展人劉栗溧 策展人杜曦云 當代藝術的語境中,繪畫的可能性倍增。固守水墨的畫家們眷戀并為之陶醉的,并非只是水墨這遇水后敏感洇滲的材料,而是直觀感悟中氤氳浮現的“意”!耙狻庇峙c莫可名狀但若有所悟的“道”緊密相聯。對“意”有所感應,用美學的方式加以表達,就和中國本土文化傳統血脈相連著,讓它繼續生長不息。至于體現為“水墨”還是更寬泛的“繪畫”,或“繪畫”之外的豐富媒材,其實無關緊要,尤其在當代藝術的理念和方法漸成常識的當下。所以,很多并非使用水墨的畫家們的努力,也不謀而合的匯集于此。 劉丹 瀟湘圖 145x500cm 紙本水墨 2014 沈勤 山1 178·60cm 紙本水墨 2021 梁銓 茶的回憶之三 45·53cm 茶、色、墨、宣紙拼貼 2008 付蕊 一首藍色的詩 II 布面油畫 80x 120cm 2020年 吳笛笛《∞》200·140cm 布面油畫 2020 徐累 《鹿頂記》 65×88cm 紙本 1998 楊黎明 灰白色系列 100·81cm 布面油畫 2020 張弓 《三是一體2》 30x20cm 布面油畫 2021 梁纓 荷動知魚散 97·179cm 紙本設色 2018 這次展覽中,劉丹、沈勤、徐累和梁纓都是從傳統繪畫出發,但在國際視野中來比對差異、開放汲取,形成各自的氣象。梁銓和楊黎明,則是在開放中反溯本土傳統。張弓、吳笛笛和付蕊,在帶有天趣氣質的具象繪畫中靠攏超驗。 “不息”,意指不停止、不滅。 《不息:傳統的當代轉化》的參展藝術家為:徐冰、展望、張羽、陳曦、李鋼。 在當下的情境中,傳統的、歷史的、地方的、習俗的經驗和認知,如同深流靜水,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人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但如何有效汲取、生動轉化并經受“道”的考驗,是具體微妙的課題。 以“替代性空間”概念呈現的“不息:傳統的當代轉化”裝置展覽現場 在國際視野中關注本土,在當代視角中審視傳統,出人意料的觀念結合和美學轉化……這些都能讓當代藝術在疲態中再獲生機,并激活本土傳統文化中塵封的精妙資源。 徐冰 芥子園山水卷(墨版)534·34cm 傳統木刻、墨、紙本 2010 徐冰作品(局部) 展望 《45度假山石》 2010-2014 不銹鋼 作品尺寸 590×132×65cm 藝游維港展覽現場 香港 展望作品現場 陳曦 《迷途》 木雕高300cm 底座150cm 木船390cm 總長1350cm. 繪畫 木質雕塑 2021 陳曦作品局部 這次展覽中,徐冰把《芥子園畫傳》中的程式化符號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組合,形成承載著他個人理念的山水長卷!督孀訄@畫傳》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法的符號化、程式化歸納。展望讓不銹鋼復制的假山石拔地而起,多種機遇匯聚于45度,催動陌生化的效應。張羽用手指摁壓現成物,藝術家的生命與自然生命相互遭遇。水+茶浸入宣紙的《上茶》,還原材料本身自然性的呈現過程。陳曦的“兔子”指向一個個柔弱的生命體,多維度意向重疊交織。李鋼把地上的石頭按自然散落的距離一一相連,形成大地上的星座。 李鋼《星座-蓮池》 最高尺寸330cm,寬60-90cm,石頭、大理石膠、鋼鐵 2013-2015 李鋼作品現場 張羽 《上茶》 宣紙、茶碗、綜合材料,2021 兩個展覽組合為“乾乾不息”。來展示和探討終身求道的狀態: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時空的刷新、思路的更迭、靈光的閃現等,能讓人走出固化的觀念和方法,不落窠臼,另辟蹊徑。這些藝術家們遭遇并反映著各種可能性,將感悟的“道”經由巧思妙手轉化為生動可感之物,亮相于觀眾眼前。 798藝術節全貌 策展人簡介: 王萌,1983年生于山東,北京人。知名策展專家、藝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協策展委員會委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大學與研究生均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專業,長期從事全球語境中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國體系中當代藝術和主流美術的比較研究、新藝術動向觀察。2010年以來在中國美術館參與策劃和組織近200場展覽。在藝術界策劃大量學術展覽,其中獨立的策展作品兩次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年度優秀展覽,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北京年度優秀展覽。在核心期刊發表10篇論文,發表藝術評論50萬字,出版研究書籍合200萬字。出版11本學術著作:理論專著有《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啟示》;著有三部實驗報告《來自水墨的新語境》《抽象藝術新一代》和《今日繪畫中的媒介與方法》;主編三部研究室報告《圖像研究室:水墨進程的一種“顯象邏輯”》《繪畫發生中的觀念和語言》《運行中的“非形象”》(編著);主編《中國意志——當代中國繪畫》《從現代出發》(副主編)《視覺樂園——于幸澤的藝術世界》《敞開視野:水墨的生態》。 劉栗溧,ccaa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主席,學騫助學基金會主席,首屆香港M+視覺博物館?霜劼摵现飨,M+視覺博物館創始贊助人,蘇黎世藝術大學中國當代藝術專項文憑課程講師。劉女士畢業于英國威爾士大學獲碩士學位。是中國古典藝術收藏家,長期生活、工作在北京和香港。 杜曦云,1978年生于山西,現居北京。2000年于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于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獲碩士學位。曾任上海昊美術館副館長、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副館長。藝術觀點著述于各類雜志和出版物,并曾創辦和主編《藝術時代》等刊物。 曾策劃多個展覽和項目,近期包括:我與博伊斯·王廣義,上海昊美術館,2021;武漢·趙半狄的小窩,武漢美術館,2021;確實中的沖擊:上海首屆全球 NFT 加密藝術展,上海西岸·油罐藝術公園1號罐,2021年;我與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術館,2021;我與博伊斯·趙半狄的小窩,上海昊美術館,2020;聯合構筑,蘇州金雞湖美術館,2020;我與博伊斯·楊振中,上海昊美術館,2020;我與博伊斯·周嘯虎,上海昊美術館,2019;上海文件:勻速運動,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2019年;蒙塔達斯:亞洲禮儀,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屆安仁雙年展,2017年;走向未來:馬德里·北京音樂潮,塞萬提斯學院,2017年;蕭條與供給:第三屆南京國際美展,百家湖美術館,2016年;北京·798誕生紀(2002-2006),宋莊美術館,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