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恰空古樂團將巴洛克音樂奏響京城 跨越時光聆聽歷史的回響10月20日晚,恰空古樂團在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紅館帶來了一場別具特色的古樂專場音樂會,以此紀念去世280周年的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也紀念巴洛克音樂時代的輝煌勝景。他們用古、復古樂器演繹了維瓦爾第以及和他同時代的四位音樂家的作品,用音樂把觀眾們帶回到維瓦爾第的那個時代,回到了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帶領觀眾們跨越時光,聆聽歷史的回響。 音樂會現場 音樂會現場 本場音樂會由瑞銀集團榮譽呈現。 恰空古樂團成立于2016年,承襲西方在1960年代興起的“古樂運動”的精神,由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歐美專門研習西方古樂表演的音樂家組成。樂團聚焦西方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致力于以最接近本源又不失靈活的方式呈現西方早期音樂的原貌——樂團使用古代樂器或者復制樂器,遵循傳統的演奏法,再現從蒙特威爾第到巴赫之間燦爛的音樂文化,并賦予其新生命。 音樂會現場 在維瓦爾第之前的時代,千秋不衰的威尼斯共和國就已經走向了末尾。然而在它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衰減的同時,它在音樂上的影響力卻仍在輻射整個歐洲。某種程度上,發源自威尼斯的“奇異風格”(Stylus fantasticus)跨過阿爾卑斯山向北的傳輸改變了歐洲整個十七世紀器樂的走向。作為活躍在十八世紀的威尼斯人,維瓦爾第的器樂風格已和上個世紀的奇異風格大相徑庭,但是也同樣席卷了整個歐洲。在巴赫和泰勒曼的作品中,便常常能看到維瓦爾第的影子。 音樂會現場 音樂會現場 音樂會現場 這場音樂會帶來的曲目可以看出即便是巴洛克的全盛時期,音樂風格仍然帶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后來無論是樂譜廣泛的流通還是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都也無法抵消這些鮮明的地域特征。 聽見十八世紀的意大利 維瓦爾第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意大利最為和著名的作曲家,他共寫過400多首協奏曲,他為他那個時代幾乎每一種樂器(巴松、大提琴、長笛、琉特琴、圓號、曼陀林、雙簧管、短笛、豎笛、小號、維奧爾琴等)都寫過協奏曲,本場演出就是在維瓦爾第的《A小調豎笛、巴松與通奏低音奏鳴曲》之中開場,一如維瓦爾第的作品一貫的風格,這首作品活潑而富有生氣。 到了60年代,作曲家泰勒曼的作品問世,有人評價他的作品與維瓦爾第最好的作品相比也決不遜色,本場演出的第三首作品是泰勒曼的《A 小調豎笛、小提琴與通奏低音三重奏鳴曲》就是如此。 本場演出的壓軸作品是維瓦爾第的《D 小調三重奏鳴曲“佛利亞”》,這首作品在他的奏鳴曲作品中知名度較高。“佛利亞”這個詞源于5世紀末葡萄牙的一種舞曲,因此在風格上更接近舞曲自帶的律動與規整。這首作品動感十足且旋律優美,由兩個高聲部和一個低聲部組成,互相交織,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情感。樂曲從一個相當抒情的旋律開始,當這個抒情的段落結束時,聽眾尚不清楚接下來的將是一場狂熱激烈的舞曲,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合奏逐漸將舞蹈的畫面展開,尤其是數字低音富于彈性的律動,猶如舞女腳踝上的金鈴隨著舞姿的變換鈴鈴作響。在樂曲平靜與熱烈兩個主題此起彼伏的交替中領略到維瓦爾第對于弦樂律動的把控與旋律美的展現。 此次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恰空古樂團除了帶來了諸多巴洛克時期的經典曲目之外,前幾日還上演了一場現代意味十足的巴洛克音樂劇場《自然頌歌》。將亨德爾的經典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相結合,這些古老的樂器們,在全新的空間、全新的表演模式中,將為觀眾們展現出了全新的藝術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