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竹山計劃”黃于綱作品展文|郭赟 金竹山是湘中冷水江市的一個小鎮,因盛產煤而在大工業時期盛極一時。而今,曾有“世界銻都”之稱的冷水江市業已被劃歸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區亦從輝煌走向沒落。金竹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亦曾肩負歷史負重前行,而今已不可避免地從歷史的舞臺中漸行退場。在高度發達的現代都市背后,隱藏著幽暗玄冥的人生百態,曾經沖在歷史前端的工人們,已成為一個過去時代的符號化記憶而被現代文化所摒棄。 現代文化本身就帶著不同立場的價值判斷與姿態,同時也帶著相應的權力意志。黃于綱在生活或者作品中均對工人生活與勞作充滿著帶有一絲悲憫的熱愛。正是這種熱愛,將村民與礦工——也包括藝術家自己,置于權力意志的價值判斷之外,“金竹山計劃”的初衷并不是批判,而是熱愛。疫情來臨,現代文明又從全球化的問題回到了區域化的問題,樸素的人文景觀也許需要被重新審視。博伊斯說藝術應該積極改造社會,也許往回看也是另一種改造。 黑色之輝煌:我的父老鄉親,石膏群雕,尺寸可變 金竹山車間五 布面油畫 80cmx150cm 2021 礦工的儲存柜二 布面油畫 40cmx60cm 2021 礦工的澡堂六 布面油畫 35cmx60cm 2018 黃于綱與“金竹山計劃” 文|郭赟 一些風光不再或者正在消逝的工業形態依然支撐著數量龐大群體的工作與生活,他們在幽暗的角落勞作以生存,卻支撐——或者說佐證著燈火輝煌的現代城市文明。 金竹山是湘中冷水江市的一個小鎮,人口不過兩萬余,因盛產煤而在大工業時期舉國矚目,其時,礦工是一份充滿榮耀的工作,但隨著礦藏的衰減以及尖端科技產業走向前臺,礦工幾乎成為了被大時代遺忘的底層。金竹山采煤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已有日產萬擔煤的規模,大躍進時期一度喊出了“學大慶,趕開灤”的口號,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發展頂峰時期擁有礦工數千人,年產煤三十萬噸以上,可謂盛極一時。而今,曾有“世界銻都”之稱的冷水江市業已被劃歸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區亦從輝煌走向沒落,當時號稱“夜重慶”的金竹山現今工人寥寥,沒有了往日的緊張、繁忙與嘈雜,巨大的廠房里也是滿目破敗,凌亂堆放著冷酷沉重的鋼鐵機器,偶有三兩個工人懶洋洋地敲打著銹跡斑斑的鐵片,制造出刺耳的聲響。金竹山礦區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亦曾肩負歷史負重前行,而今已不可避免地從歷史的舞臺中退居二線。曾因礦產資源走向中興的城市或者地區在資源走向枯竭之后日見困窘,但是這些僅存的資源其實是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工人們的命脈所在。在高度發達的現代都市背后,隱藏著幽暗玄冥的人生百態,曾經沖在歷史前端的工人階級,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過去時代的經典符號被現代文化所摒棄。黃于綱的“金竹山計劃”一方面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產生,另一方面也跟自身一直以來所堅持的藝術理念有關。 黃于綱畢業于藝術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卻蟄伏湘西山野涼燈村近二十年,在那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窮困村莊里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像他們一樣下地勞作,用他們的方式生活,也見證他們的生老病死,他用繪畫、雕塑、裝置或者影像等各種形式記錄他們的一切日常瑣碎生活。黃于綱的作品即是這些村野匹夫們生命日常流逝的印記,同時,通過藝術的表現、展覽以及傳播,把那些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大山深處的村民以及他們的家什、日用品,甚至是他們生活的土地帶到了北京、上海及深圳等象征著這個時代的一線城市里,兩者唐突而不合時宜的并置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時空與意識形態的錯位引發的是對價值觀的重新定義。藝術行為本身即是藝術家的作品,因藝術的介入,涼燈村為當代藝術界所知,因而修路架橋,當地小孩也開始接收到現代藝術教育,涼燈村也得以與現代文化接軌。黃于綱對于涼燈長達十八年的關注與介入帶來的啟示是:現代化也許是歷史必然卻并非必須,現代化也并不意味著先進或者啟蒙,現代文化對“桃花源”的改造并非意味著為“無知山谷”尋找出路,或許更多只是一廂情愿的烏托邦式幻想。 現代文化無孔不入的滲透終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山谷與村莊,對鄉村的改造或者對亞文化形態的關照本身就帶著不同立場的價值判斷與姿態,同時也帶著相應的權力意志!敖鹬裆接媱潯奔词窃诖艘饬x上的延伸,涼燈村可以自在地存在,金竹山礦區卻與外部世界存在千絲萬縷的隱秘聯系,而金竹山的興衰無不透著權力意志的影子。工人階級一度是先鋒文化的旗手與主力軍,知產階級們所摒棄的歷史的灰燼其實承載著不為人所知的歷史的另一面。城市、當代藝術以及現代文明在不斷追尋未來的時候,往往不可避免地要選擇性忽視、排斥甚至犧牲諸多,如此,現代性本身就是帶著原罪性的問題而存在。黃于綱在創作“金竹山”系列作品的時候延續了涼燈時期的方式,以最真實的表達還原對象的生存狀態,藝術家不僅僅只是呈現他們的生存狀態,同時與礦工們同吃同住,除了在現場畫畫,基本上與礦工沒有任何區別——用他們的方式相互打招呼開玩笑,在紛亂的廠房里吃窯飯,在骯臟的板凳上午休,共同呼吸帶著煤灰味兒的空氣,穿越破敗窗欄射進來的幾束陽光,在散發著酸腐味的澡堂里清洗身體。煤礦工人們的工作與日,嵤陆詾樗囆g家表達的對象,藝術家真實地走進礦工們的生活,與他們融為一體,這基于藝術家自身的出身,也跟之前的藝術經驗相關,因此,黃于綱在生活或者作品中均對工人生活與勞作充滿著帶有一絲悲憫的熱愛。正是這種熱愛,將村民與礦工——也包括藝術家自己,置于權力意志的價值判斷之外,“金竹山計劃”的初衷并不是批判,而是熱愛。 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改造的過程,但是可能會忽略無數個礦山,以及每天在礦井深處作業的工人們。疫情來臨,現代文明又從全球化的問題回到了區域化的問題,樸素的人文景觀也許需要被重新審視。黃于綱作品中有意或無意呈現的物理空間與精神世界的兩極錯位,既是當代人的真實處境,也是當代人所面臨的價值觀危機。博伊斯說藝術應該積極改造社會,也許往回看也是另一種改造。 2021年于深圳 黃于綱,男,1980年出生于湖北石首,湖南桃江人。200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2003年至今關注湘西鳳凰縣山江鎮千潭和涼燈苗寨,2013年開始做"金竹山計劃",以藝術學和社會學介入,以“現實主義”述說中國當下鄉村和城鎮變化。 個展 2020 “抓幾把白云”,鴻一美術館 上海 2019 涼燈:"那塊田里長出的畫",民生現代美術館 北京 2016 涼燈——黃于綱的一件作品,涼燈村、藝尚源空間 湘西、長沙 2015 涼燈——黃于綱的一件作品,證大當代藝術空間 上海 2014 涼燈——黃于綱的一件作品,現實空間 北京 聯展 2021 磁場--黃盒子實驗空間,喜馬拉雅美術館 上海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9,坪山美術館 深圳 2020 流動的邊界·全球在地的中國當代藝術,湖南省美術館 長沙 2019 具象·非象,維也納 2018 上海青年藝博會推薦展,上海 2018 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 2018 異鄉人,祥山美術館 深圳 2018 異鄉人,年代美術館 溫州 2017 中國文聯資助《涼燈苗寨的生活》項目(省內油畫類唯一入選) 2017 墻藝術,今日美術館 北京 2016 進入鄉村:拯救與共生,廣東美術館 廣州 2015 江南如畫,蘇州美術館 蘇州 2014 理想之光,湖南力美術館 長沙 2014 英國約翰莫爾繪畫比賽,喜馬拉雅美術館 上海 2013 繪畫的品格,大都美術館 北京 2013 未曾出現的聲音,威尼斯 2012 從寫實出發,于斯空間 長沙 2012 最繪畫,中國美術館 北京 2012 可見之詩,中國美術館 北京 2012 權益互換空間,廣東美術館 廣州 2011 鳳凰西去20000米,晞望藝術館 北京 作品獲獎情況 2020年,作品入選《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20卷) 2014年,作品入選《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4卷) 2014年,入選2014湖南省油畫學會年度作品展,獲銀獎(最高獎) 2014年,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湖南省銀獎 2006年,《年關》獲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一等獎,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賽社會組三等獎,中國學院獎最佳美術設計 郭赟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生于1984年,湖南郴州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畢業,曾任藝術國際網編輯部主任、長沙力美術館執行館長、深圳祥山藝術館副館長,F為雅昌藝術網專欄評論家、獨立策展人工作生活于深圳,主要策劃有《異鄉人——當代族群經驗研究展》、《時間的邊緣——2019灣區當代藝術聯展》、《二線插花——深圳當代藝術2019》、《走街串象——2020深圳青年藝術周》、《時間的河——2021灣區當代藝術聯展》、《在河之洲——2021灣區當代藝術聯展》等學術展覽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