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愿景藝術 | 《繪畫與煉金術》— 王邁、任哲雙個展—— 王邁最新的繪畫作品,直擊時代的事件性,以銳利又絢麗的筆調描繪出無盡的荒謬感,以幽默詼諧方式回應了人們在一個充滿事件的世界中的處境。 —— 任哲將自己對于藝術史的見解放置于美術館的虛擬空間之中,通過畫中畫的不同空間疊加,形成一個新的對話空間。 《繪畫與煉金術》——王邁、任哲雙個展即將于6月25日下午4:00開幕。 兩種不同繪畫線索與美學風格呈現出展覽的層次感與復雜性;兩位藝術家作品中即有觀念的沖擊力,又具有純粹的繪畫質感。將看似沒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的繪畫作品,并置在雙個展中展出,其中要討論的特殊意義,還需要從王邁與任哲的深層繪畫語言來理解。 深入觀看作品,他們在繪畫風格、氣質及理念上很不相同,但繪畫內在語言實質上又有共同性。即作品大都來源于藝術史線索,所表現的都不是單一的圖像,而是延續和發展了自身創作理念的一致性和敘事風格的完整性。另外,兼顧理念與繪畫性,注重表現力,迷戀手工感,所以,他們作品的繪畫敘事也會讓人在觀看中不斷重新發現。 王邁是一位極其有能力對當下快速流變的現實進行深度思考的藝術家。他偏重于從外在現象來解讀這個迅速變化著的世界,所以他的繪畫作品荒誕、幽默、引人發笑。 王邁 天鵝霜 NO.1 2019-2022 “直播”作品,無與倫比的荒誕感,正如這些過剩的欲望、過剩的物品、莫名其妙的人群,填滿了我們的日常。“藝術延年”中,藝術家自己變成了魔術師,他自嘲說,即使藝術什么也改變不了,至少能延年益壽。 王邁 直播 NO.1 2022 98x130cm 布面油畫 “文化鷹熊”中的無力感和沮喪感,曾經飛揚的文化英雄已然是無法起飛的文化鷹熊。在資本改變一切、技術取代一切的變遷莫測的大數據時代里,文化英雄已然成為過去的概念,一種曖昧不清的文化語境正在我們的周圍蔓延,王邁用敏銳和幽默的筆觸帶出了這一無力感。 王邁 文化鷹熊 NO.1 2021-2022 “繪畫山”是王邁難得的精彩之作,也最能體現他對繪畫的一種復雜情感。畫筆艱難的支撐起畫布,搖搖欲墜卻還是呈現出五彩奪目的景象。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悲劇人物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 王邁 繪畫山 NO.3 2022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始終活躍的藝術家,王邁似乎在每個階段都能夠給大家帶來驚喜。從九十年代開始至今,中國當代藝術的各個里程碑時期,他都置身與其中,成為藝術史的見證人。 王邁的最新繪畫系列作品,直擊時代的事件性,以銳利又絢麗的筆調描繪出無盡的荒謬感,以幽默詼諧方式回應了人們在一個充滿事件的世界中的處境。 任哲深入觀與看的繪畫觀念中,氣質中更多的是沉靜、理性和內斂。反觀任哲的繪畫作品,他通過對美術館中發生的展覽場景的再現,在觀者和畫中之物的凝視中,形成了一種內在的互動,實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讓觀眾對美術史內部問題進行體驗和觀看,他不滿足于在畫面中平面地重現畫作,很自然地營造了“畫中畫”的關系,并且把它們處理的更為復雜。在新作《美術館》(三聯畫)中,分別呈現了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這三位中國現代美術史中重要的藝術奠基人的作品。目的在于引起觀者們對過去的藝術作品的新的解讀,也是對繪畫與空間關系上新的理解。 任哲 美術館-2 2018 任哲將自己對于藝術史的見解放置于美術館的虛擬空間之中,通過畫中畫的不同空間疊加,形成一個新的對話空間。在任哲的繪畫作品里,遠和近,具體和抽象,準確與模糊,這些繪畫系統是建立在信仰與藝術理想之上的;作品的氣質總顯得靜謐、冷靜而不夸耀,作為一個藝術經歷相對年輕的藝術家,任哲沉著而細致的探討了空間與時間、現實與想象的多重可能。 任哲 觀看 2018 如果將繪畫與煉金術放在一起討論,是一項巨大浩瀚的梳理工作,只因二者皆是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取代和不會消失的精神創造力,亦是曾經的神跡。作者也只是試圖借用煉金術這樣一種古老卻又新穎的概念,為這個繪畫展覽呈現一種魔幻色彩。 任哲 美術館-10 2019 繪畫與煉金術都帶著人類古老的記憶,高超的智慧,高能的行動;如果今天還能期望從繪畫中得到什么,那一定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能力和一種指向未來的精神。 當繪畫成為了生活的煉金術,藝術家的生活就成為了有景觀的未來。“原物雖逝,其幻影,即那強大的奇異之存在,卻與世長存”。 此次展覽由愿景藝術與有喜藝術共同舉辦,聯合推出,展覽于7月25日結束。 文/郭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