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套、四套人民幣設計者 中國著名藝術家侯一民逝世,享年92歲2023年1月2日凌晨,中央美術學院發布訃告: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國新壁畫運動開拓者之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第一副院長,中國壁畫學會首任會長,“中國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共黨員,侯一民先生于2023年1月1日18時49分在昌平泰康燕園逝世,享年92歲。
侯一民先生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堅持深入生活、反映現實。從1950年代開始,他創作的《青年地下工作者》《劉少奇與安源礦工》《跨過鴨綠江》等油畫作品產生重大影響,成為現實主義美術經典。他參加人民幣美術設計,創作了大量漫畫。 在代表作品介紹中,其代表作包括“第三、第四套人民幣主景設計”。
1947年,學生時期的侯一民飾演郭沫若編劇的《棠棣之花》話劇時的劇照
1980年油畫研究班畢業照。左起:前排 侯一民、靳尚誼、吳作人、林崗、湯沐黎 二排 谷剛、克里木、孫景波 后排 葛鵬仁、王垂、張頌南、張明驥、陳丹青 作為第三套、四套人民幣主景設計者被人們熟知 在侯一民先生眾多的成就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他參與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幣設計工作。其中,第三套人民幣中1元券上的女拖拉機手、2元券上的機床工人、5元券上的煉鋼工人、10元券上的工農兵代表均由他繪制;第四套人民幣中1角券上的少數民族頭像、100元券上的四個領導人像素描,也是由他和夫人鄧澍共同完成的。
參與設計第三套人民幣時,侯一民年僅28歲。1958年,正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的他收到中國人民銀行的邀請,和羅工柳、周令釗組成了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小組。在此之前,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幣的繪制、生產都由前蘇聯專家協助完成,而第三套人民幣的誕生,標志著中國自主設計、繪制和生產高質量貨幣的開始。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發行,整體設計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農業發展風貌。其中,5元券的煉鋼工人因券面人物栩栩如生、富有動感,線條雕刻細密、紋理層次分明,被世界紙幣協會評為“年度最佳紙幣”。
第四套人民幣從10元開始到1角 ,正面主景都是我國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頭像 ,1角是高山族、滿族;2角是布依族、朝鮮族;5角是苗族、壯族 ;1元是侗族、瑤族;2元是維吾爾族和彝族;5元是藏族、回族;10元是漢族、蒙古族。 一直以來,關于第三套和第四套人民幣上的人物畫像,人們都覺得有人物原型。比如,有人考證說,第三套人民幣1元券上的女拖拉機手,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
對于外人的這些猜測,侯一民很肯定地說:“還有一大堆冒出來說人民幣上的人是他本人的,其實都不是。”他以第四套人民幣上少數民族形象為例講到,“我們當時是根據某一個民族人的形象特質,然后綜合各種因素來描繪這個民族的代表形象,根本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 最喜歡的題材是煤礦工人 一輩子因為畫鈔票而出名,提到侯一民人們都說他是畫鈔票的,但侯一民卻坦言,自己一輩子最喜歡的題材是樸素的煤礦工人。 年輕時,侯一民便曾多次深入礦區寫生。在那里,他和煤礦工人們同吃同住,通過畫筆留下他們結實的肌肉、黝黑的臉龐、疲憊的神情。侯一民曾曾畫了大量的速寫素描表現煤礦工人。
不過,侯一民的筆觸并非停留在對苦難的再現。“我總是從正面表現他們的一種意志,一種求生存、求做人的渴望。我不會把他們畫成‘黑鬼’,因為他們是我愛的對象。他們雖然黑,但他們的靈魂是美的,是一種真美、大美、樸素的生命之美。他們,影響了我的藝術審美觀,這也是我不太喜歡輕浮、華麗的作品的原因。” 壁畫創作既要滿足公眾性又要兼具個性 侯一民還對新中國壁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新中國壁畫事業的開拓者。1976年以后,他倡議并籌建中央美術學院壁畫專業,從事壁畫創作及壁畫工藝研究,任壁畫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上世紀80年代初,侯一民率先投入到新壁畫的開拓中,組建中國壁畫學會,組織領導兩屆全國壁畫大展,并組織了大量國家委托的壁畫工程。侯一民在陶瓷廠與工人共同勞動反復試驗,創造了陶板高溫窯變花釉壁畫新工藝,并制作了壁畫《百花齊放》。這種工藝已成為應用最多的壁畫制作手段。他的每一次創作,除了題材構思的苦心經營,還在工藝手段上必求創新。如大型毛織壁畫《絲路情》《華夏之歌》,中西融合的工筆油彩壁畫《清水江畔》,紅結晶釉浮雕壁畫《血肉長城》,紅砂石浮雕墻《東方文明》,《淮海戰役》壁畫采用的高溫素描色棒工藝的發明以及他的巨幅作品《逐日圖》采用的獨特拓印手法。這些實驗都為中國的壁畫創作增添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