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首現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現身 業界專家齊聚探討傳世名作“沉泗之鼎 復現人間”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特展暨學術研討會于5月13日-14日在杭州舉行。本次特展由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領銜,另有十余件古代書畫精品一同展出。 本次活動由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學院教育基金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古代書畫傳習研究所、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主辦,在藝App承辦。 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國際書法家協會首席主席劉正成;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黃惇;獨立學者趙志成;獨立學者趙華;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文博研究館員顧工;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淮陰工學院教授程渤;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大東;嘉興南湖學院中國金石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田振宇;江蘇省國畫院研究員黃朋;蘇州博物館研究館員李軍;蘇州大學副教授王照宇;蘇州市世界文化遺產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館員嚴蘊悅與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書法》特約審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根民一同出席,專家們圍繞著百年首現的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真跡紙本手卷,針對趙孟頫書法的成就與影響、本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的鑒定、研究與鑒藏脈絡,展開不同議題的研討。
01 冠絕古今 開創一代新書風 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杰出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其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之為“元人冠冕”。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則取自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趙孟頫的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手卷 手卷 水墨紙本1302作、1322年題 引首:31.8×123.8 cm. 12 1/2×48 3/4 in.約3.5平尺 書心:27.5×118.5 cm. 10 7/8×46 5/8 in.約2.9平尺 題跋一:27.5×104 cm. 10 7/8×40 1/2 in.約2.6平尺 題跋二:32×106 cm. 12 5/8×41 3/4 in.約3.1平尺 著錄: 1.貢奎著《貢文靖公云林詩集》卷六,《題趙子昂黃庭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弘治三年(1490)刻本。 2.豐坊著《真賞齋賦》,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光緒宣統間繆荃孫《藕香零拾》叢書刊印。 3.李日華著《味水軒日記》卷二,“萬歷三十八年(1610)六月四日”條,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4.張丑撰《清河書畫舫》卷五,萬歷四十四年(1616)成書,見《欽定四庫全書》本。 5.汪珂玉撰《珊瑚網》,卷二十二,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書,見《欽定四庫全書》本。 6.《裝余偶記》卷四,第五件,清初鈔稿本,文物出版社影印,2007年。 7.卞永譽撰《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8.倪濤撰《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五,見《欽定四庫全書》本。 說明: 鄧文原、貢奎、龔璛、項元汴、沈德潛、張允中題跋。束季博、束善甫、柯九思、華夏、項元汴、項德弘、劉金省、劉恕、許應鑅、張允中遞藏。長尾甲題簽。 《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七字或八字韻文,為道家講授養生內修要訣的經典;內容包括《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內景玉經》;兩晉年間,新增《中景經》;現今習慣所稱的《黃庭經》為《外景經》之簡稱。 此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據年款,系趙孟頫于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任江浙儒學提舉期間,在平江府(蘇州)為其親家束季博所臨。大德六年,趙孟頫49歲,同期書《吳興賦》《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三清殿記》,畫《蘭竹石圖》《水村圖》,傳世亦有趙孟頫為其所書信札《致季博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 趙孟頫寫經不始于大德二年,但此后在一生中寫經甚勤,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黃惇表示,這顯然與成宗召趙孟頫寫金經事件有關。元大德二年(1297)春,趙孟頫賦閑(養。┰诤贾菀讯曛。成宗召趙孟頫金書藏經,是趙孟頫研究中被忽視的重大事件。黃惇指出,在大德二年的這次寫經活動中,趙孟頫既確立了自己文壇領袖的地位,也為南方士人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并使之在元代發揚光大,尋找到了成功的途徑。而這一成功,不僅使元代的書風為之一變,其影響更貫穿了趙孟頫后半生的整個藝術生涯。 國際書法家協會首席主席劉正成指出,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是趙孟頫新書風的奠基作之一。從本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大德六年(1302)至延祐三年(1308)《帝師膽巴碑》的發展過程,昭示了他所獨創的從小楷到大字行楷書的核心價值:以王羲之翰札書重氣韻的結體用筆方法,改變了以歐陽詢、顏真卿碑銘書重精骨的結體用筆方法,創造了便學便用雅俗共賞的行楷書,從而成為一代新書風的開拓者。這種書風不僅影響了元代、明代,及其后清康雍乾三朝的宮廷書法,繼而普及朝野,成了士農工商日常書寫的基本范式,這是對唐楷的最大改變。并成為其后明清兩代流行范圍最大、流行時間最長的近古時代新書風。 對于唐人小楷對元代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大東看來,趙孟頫一生中寫過很多次《黃庭經》,其中唐代書法家鐘紹京對趙孟頫書法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鐘紹京傳世之跡僅有“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其小字楷書的面貌依然不得而知。而從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中,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趙孟頫可能在湖州地區或是整個江南地區,能夠得到唐人其他的墨跡。這為研究其書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史料。 02 趙孟頫中年與最晚年書跡于一卷 填補趙孟頫書論之空白 趙孟頫一生臨古無數,《黃庭經》即是其中之一,他也是當時重要的鑒藏家,經眼的法書拓本很多。又由于其影響深廣,后世仿偽趙書趙印的情況普遍。 本卷百年重現,可謂意義非凡。此前,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真跡僅故宮博物院有一卷,為國家一級文物。 據趙友人龔璛題跋,當時趙孟頫在吳中奉命監鑄國子監祭器,其間得到一件唐人鐘紹京臨王羲之《黃庭經》。本卷即趙臨寫的自藏鐘紹京本。而在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臨贈應本的《黃庭經》卷后,趙孟頫女婿王國器跋中:“……予外舅文敏公,得鐘紹京硬黃紙摹黃庭經,后大書特健藥三字。次復得唐人黃素臨本,遂作蕊珠七言題卷尾。后聞中父所藏太清樓本特妙諸刻,自京師致書求之……”也可以印證,趙孟頫見到的第一件《黃庭經》就是鐘紹京本。 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小楷《黃庭經》卷(簡稱故宮本),則是臨寫借自應本的《太清樓》本。在元代,這兩卷臨本均為當時名品,同時見到兩本者有鄧文原和柯九思,而且鄧在兩卷后均留下了題跋。盡管兩者的底本都未留下來,但仍然可以通過趙孟頫的臨本,推想底本的狀況。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局部 嘉興南湖學院中國金石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田振宇研究指出,用今天傳世的《黃庭經》拓本來對比趙孟頫的這兩件真跡臨本,可以發現趙孟頫在臨寫時較為忠實原本。此卷本有烏絲界欄,故宮本無。故宮本的分行基本保留了原帖每行約20字,此卷則每行減少兩字,為18字左右一行。趙孟頫的臨本均保留了底本的特征要素。 尤為特別的是,此卷又有趙孟頫于至治二年(1322)四月通過束季博之子束善甫重觀此卷所作的題跋,也是絕無僅有的、趙孟頫中年與最晚年書跡于一卷之作。趙孟頫逝世于至治二年(1322)六月,此卷后趙自跋書于四月,距逝世僅87天,為傳世趙氏書跡中最晚有紀年者,堪稱絕筆。 從書寫內容上,題跋內容涉及趙氏對臨帖的觀念,也可填補趙氏書學思想研究的空白。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作于大德六年(1302),趙孟頫在二十年后(1322)的重題,則是一段書論,主旨鮮明,講“臨帖之法”,講“謹”與“肆”的對立統一關系,是趙孟頫最重要的書論之一。雖被引用無數,但真正出處不詳,直到這件《臨黃庭經》的出現,才正式確認出于趙孟頫本人。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二十年后又闡述了當時的創作理念,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大德六年仍屬元初,元初期南方書壇的典型狀況,是一部分書家延續了南宋書家對唐宋尤其是北宋諸家的取法,另一部分則開始向魏晉復古,而趙孟頫倡導的復古才是當時書法發展的總體趨勢。 在趙孟頫的這段闡述中,“肆”與“謹”是個相對的概念,“肆”指恣肆,“謹”并非是拘束,而是用筆規范、法度謹嚴,“肆”與“謹”,所對應的正是宋代書法與魏晉書法的特征,趙孟頫“與其肆也寧謹”一句,提倡放棄對宋人的學習,改而取法魏晉。其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長,“殆過于謹”四字似為自謙,而“今目昏手弱,不能作矣”一句則知實為自詡,趙孟頫所要表達的,是二十年前乃至今天,對“謹”的一致推崇。 在獨立學者趙志成看來,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具有四點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一,通過此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后的題跋,填補了趙孟頫行跡的重要史料;其二,揭示出趙氏在大德六七年間與蘇州仕人,特別是束季博為代表的束氏家族復雜廣泛的人際關系;其三,本卷中趙孟頫的自跋中關于臨帖之法中“謹”與“肆”的辨證關系,也為趙孟頫書論增添了理論和實踐的新坐標;其四,從本卷之后,趙孟頫小楷迅速達到高點,后續幾年杰作不斷,此卷也標志著其小楷書法的成熟。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指出,在中國書畫史上,趙孟頫為書法、繪畫、音樂、史學之全才,同時開創了元代文人畫之門。本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從創作時間上,比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水村圖》晚十天,從兩件作品的書法、鈐印風格看,都十分一致。另同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楷書《臨黃庭經》比較,更有卷后趙孟頫晚年親筆題跋,為其晚年作品提供可靠的參照,更顯珍貴。 圖片: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 局部 03 元明清重要藏家遞藏完整 推動書畫收藏與地方文化史研究 此卷傳承有緒。后有鄧文原、貢奎、龔璛三家題跋,這是趙孟頫朋友圈三位重要成員。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綿州(今四川綿陽)人。鄧文原與趙孟頫交好,同時也是趙孟頫書法理論與實踐的最忠實的擁護者。鄧文原的題跋是其晚期書風,而“九原不可復作,觀此書為之雪涕”一句,更可推知作于趙孟頫辭世之后。貢奎(1269—1329),字仲章,安徽宣城人,仕元起為齊山書院山長,累遷集賢直學士。貢奎墨跡傳世極為少見,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袁易錢塘雜詩》后貢奎跋文高度吻合,書寫時間較為接近,這是目前可見的貢奎第三種墨跡,實屬珍貴。龔璛(1266—1331),字子敬,號谷陽生。自高郵遷居平江(今屬江蘇蘇州)。龔璛與趙孟頫交往長達二十年之久,在書法上也深受趙孟頫影響,此卷龔璛題跋交待了趙孟頫《臨黃庭經》是出自唐代鐘紹京臨本,與故宮博物院藏本可以互證。 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淮陰工學院教授程渤指出,以本卷的龔璛題跋為例,在書法上,可看出龔璛對趙孟頫亦步亦趨。龔璛的書法風格,也代表了當時相當部分江浙書家的學書觀念,即以對趙孟頫的學習代替對魏晉法則的學習。同時,程渤表示,趙孟頫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功,是天賦、機遇和勤奮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趙孟頫對《黃庭經》各種版本的收藏以及多次的臨習,體現的正是他的勤奮精神,而趙孟頫臨小楷《黃庭經》也為詮釋趙孟頫一代宗師地位作出了極佳注解。 圖片: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題跋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在明清先后為華夏、項元汴、劉恕、許應鑅、張允中舊藏。 其中,華夏是明中期無錫藏家的代表,他藏過的書法名作有如顏真卿《劉中使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張旭《古詩四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黃庭堅《諸上座帖》(現藏故宮博物院)和《李太白憶舊游詩卷》(現藏日本有鄰館)等。華夏的收藏印是“華夏”朱文方印和“真賞”朱文葫蘆形印,具有聯印性質,只有同時鈐蓋“華夏”白文方印和“真賞”朱文瓢印的作品才是華夏的藏品,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卷》正符合以上條件。尤為難得的是,豐坊為華夏撰寫的《真賞齋賦》也提到“(趙孟頫)臨黃庭,有鄧善之、貢仲章、龔子敬等跋”。 蘇州大學副教授王照宇指出,華夏的古物收藏之所“真賞齋”以及他私人鐫刻的著名法帖《真賞齋帖》使他極負盛名。但是他的個人家系、行狀甚至收藏等情況,自明清以來均是時隱時現。而華夏所處的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商品經濟大發展時期,整個社會風氣完成了由儉入奢易的轉變,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隨之帶來書畫交易的繁榮,有明一代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收藏家人數最多,某種程度上與此時社會風氣的變化不無關系。 而另一位重要的遞藏者——項元汴是古代最著名的收藏家,廣搜歷代法書名畫,收藏之富之精甲于海內。 江蘇省國畫院研究員黃朋指出,項元汴作為一位成長于吳門鑒藏圈中,確切地說,是由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培養出來的,具有吳門賞鑒趣味的收藏家。在與蘇州文氏父子的交往中,年邁的泰斗文徵明給項元汴的更多是賞鑒趣味的輸出,而具體賞鑒知識及經驗則得自于文彭、文嘉兄弟的傳授。項元汴收藏的趙孟頫作品數量居于各代書畫家之冠,無出其右者。黃朋表示,這說明文徵明父子成功地將崇趙的趣味輸送給了項元汴,而項元汴也確實把對趙孟頫的喜愛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藏品譜系中。 項元汴在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上鈐蓋了75方藏印,為天籟閣千字文藏品編號中的“象”字號。萬歷七年(1579)抄錄了古人的書論以示對這件作品的重視,借此闡述他對前人小楷的理解。項元汴收藏的古代書畫雖多,有如此精彩題跋者實屬罕見。 同時,蘇州博物館研究館員李軍指出,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透露出來的項元汴相關信息,是研究項元汴鑒藏史的重要見證實物,有助于推進后續項元汴的研究。而從本卷信息來看,這或是項家收藏中的代表性藏品,極有可能在項家流傳了多代人。 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部分鈐印 本卷清代為留園劉金省劉恕父子、曾任浙江布政使許應鑅收藏,在晚清民國張允中收藏之后流往日本,由著名學者長尾甲題寫外簽,直到再度面世,為百年首現。元、明、清三代最重要收藏家的遞藏順序完整,也是一次推動書畫史、收藏史、地方文化史研究的契機。 遞藏者眾多、鈐印密度之高也是本卷的顯著特征。蘇州市世界文化遺產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館員嚴蘊悅對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上清代留園劉金省劉恕父子的鈐印做了詳細統計和研究。劉金省劉恕父子共鈐印24枚,其中,劉金省8枚,劉恕16枚。劉金省鈐印分布在卷首、卷中、卷尾三處,其中“訥庵秘玩”出現三次,均勻分布在三處,“省”出現一次,位于卷中,“含青樓書畫記”與“傳經堂鑒藏”各出現兩次,位于卷中和卷尾,與“訥庵秘玩”印同時出現。此外,劉恕鈐印共16枚,無一重復,位置跨度更大,更分散,覆蓋了所有有文字內容的部分。
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書法》特約審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根民表示,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的回歸,是近期國內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必將載入收藏史冊,并對整個元代書法史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對此,獨立學者趙華以“半部鑒藏百科”來總結形容這卷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所涉內容之豐富——包括鑒定、鑒賞、題跋、論書、用印、分期、生平、交往、婚姻、系年、行游、地理、朋黨、宮斗……,基本上承載了鑒藏史上幾乎所有科目。趙華指出,趙孟頫小楷《臨黃庭經》解決了一大批作品的未知之謎和因果關系,為不可多得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