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激蕩之理性”德國當代藝術展在三亞開幕 6位歐洲藝術家作品亮相2024年4月26日,德國當代藝術群展「激蕩之理性」在星合·藝術中心順利開幕。本次展覽由星合文化與KennaXu畫廊聯合推出,在位于三亞艾迪遜酒店的星合·藝術中心傾力呈現。 本次展覽由郭赟擔任策展人,集中呈現6位歐洲藝術家共計31件作品。 Rationality within Turbulence 展覽現場 “德國在現代藝術進程中經歷了急劇而激烈的社會振蕩,包括帝國的落幕、魏瑪共和國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東德和西德的分裂與統一等,德國當代藝術思潮的演進則是歐洲現代傳統、美國現代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等多股具有巨大差異的社會思潮和力量交互碰撞與熔合的結果。從橋社到青騎士,從波普到激浪派,從包豪斯到萊比錫,可以看到表現主義繪畫與抽象繪畫是如何蛻變成如今的德國當代繪畫藝術。” 發端于上世紀初的德國表現主義是現代主義在全球語境中走向變革的橋梁,也是德國當代繪畫的源頭,從表現主義到新表現主義,再到萊比錫畫派和新萊比錫畫派,可以看到根植于德意志民族意識深處的革命精神。抽象繪畫發端于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在經歷了幾何抽象與抒情抽象的分野,并與至上主義、未來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等糅合之后,抽象繪畫已與最初康定斯基試圖構建的那種俄耳甫斯主義的粗礪的“總體藝術”有了本質的區別,成為了一種潛意識性的繪畫本能。 以地理空間來界定德國當代藝術并不準確,民族性或許能更加精確地印證德國現代藝術隱藏的脈絡,表現在繪畫藝術中可以看到數代藝術家不斷挑戰及破除新禁錮,以重拾繪畫傳統的方式——甚至包括抽象藝術亦是如此——生成了獨樹一幟的德國當代繪畫。歷經激烈的社會變動與徹底的思潮更迭之后,這是一種日耳曼式的繪畫理念重構,是一種激蕩之后的理性。 早在柏林墻倒塌之前,東德與西德在文化與藝術上的交互共生就已經悄然發生,象征性的歷史事件暗示著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碰撞,包括德國語系在內的藝術家的當代繪畫一方面延續了表現主義的情感強度表達,另一方面則從形式的角度重新質證了繪畫藝術的新生。 新一代的德國抽象藝術家幾乎是本能地把繪畫與音樂聯系在一起,有別于最早的抽象藝術對瓦格納理想的探索與實踐,現代音樂與當代藝術均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二者在一個緊密結合且有機并行的環境中相得益彰并互相成就,創造了抽象繪畫與現代音樂藝術相互融合的當代新史。因歷史原因對繪畫傳統的承襲,表現性繪畫最終在全球當代藝術語境中用自己的方式拓展了當代繪畫的邊界,這既是一種后現代之后的繪畫傳統的回歸,也可以說是德國民族必然背離走向固化的新傳統之后的新生。德國當代繪畫是一種激蕩之理性,既是激蕩之后的理性回歸,也是一種隱藏于激蕩之下的新理性,是一種阿多諾式的詩興瘋狂下的理性。 ——策展人/郭赟 策展人解讀 瑞安·門多薩 畢竟二戰后全球當代藝術的中心已經從歐洲轉向了美國,多數藝術家對作為新世界藝術中心的紐約趨之若鶩。從美國走向歐洲的門多薩無疑是一個反例,體現在門多薩的作品中,藝術家背離了極少主義形而上的藝術理念,轉向表現性且帶有具象主題的繪畫創作,同時又對波普文化和消費文化保持著冷靜的批判性。所以在他的作品《男子漢與星逝》中能感受到溫和的色調與荒誕的主題之間的沖突。作品《當他依然還在》以及《到了離開的時候》等作品中,能感受到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憂郁和彷徨的情緒。 烏爾·烏魯索伊 烏魯索伊的作品在抽象與具象、即興與理性以及現實與想象之間不斷切換,從畫面結果可以想象到藝術家繪制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藝術家情感的律動。烏魯索伊是出生于德國的土耳其裔藝術家,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混雜往往意味著文明的沖突,但藝術家個體面對兩種文化形態更容易化解并融合。烏魯索伊的繪畫與自身的記憶有關,在兩種文化形態中游走與切換使得作品產生了新的張力與活力。 英格麗·弗洛斯 弗洛斯作品中的即時情感通常帶有明確的指向,從其作品的主題也可以看出這種情感的具體指向,比如作品《奇跡》、《歡樂之旅》(未展出)和《新的開始NO.1》等,藝術家通常也通過巨大的尺幅來強化這種情感。弗洛斯曾在中國短暫任教,因此作品中也時常流露出一些中國式的禪境或詩性意境。 萊茵哈德·羅伊 羅伊的抽象作品近乎絕對理性,他的作品中通常通過大面積的色塊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緒,而在大面積的冷色或者暖色塊中嵌入類比色或者陣列著整齊劃一的幾何色塊矩陣,這往往會產生一種壓迫式的力量感,但有意思的是這些色塊成為了某種參照系,通過這種參照反而能窺見更廣闊也更隱秘和寧靜的想象空間。 歐托·艾特伯格 艾特伯格在東德與西德統一之初曾就讀于德國萊比錫平面藝術與書籍藝術高等學院——萊比錫畫派的發源地,彼時萊比錫畫派的第三代畫家尼奧·勞赫等人已經開始聲名鵲起,而艾特伯格選擇了冷靜的抽象藝術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艾特伯格通過對精微空間結構的精細描繪,制造出不易察覺的空間錯覺,同時在空間幻視中結合色域的驟然切換,在這種切換中發散著音樂性的動態節奏。 弗朗茨·特切爾 特切爾的抽象繪畫甚至只是水平線和垂直線交織的黑白色塊,從硬邊色域中可以看到冷靜的空間變換、結構生成和力量轉化。特切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作重心轉向探索色彩與形式的節奏變換,這與其工作生活的城市維也納的音樂光芒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抽象藝術肇端之時,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抽象藝術的走向,因此康定斯基創作了很多《節奏》和《即興》系列,而特切爾通過設計化的色域結構,創造出一種抽象的秩序,一個互動的虛擬的流動空間。 策展人 郭赟 批評家,獨立策展人。 生于1984年,湖南郴州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畢業,曾任藝術國際網編輯部主任、長沙力美術館執行館長,深圳祥山藝術館副館長;2020年“第六屆深圳青年藝術周”策展人,2021年“第四屆大灣區生活藝術節”策展人,三屆“灣區當代藝術聯展”發起人及策展人,2023“AAC藝術中國”策展人,現為雅昌藝術網專欄評論家、獨立策展人工作生活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