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亮相阿那亞戲劇節“我們都在這里而這里也是那里,我能看到一切卻看不清楚一切。” “明的暗的曲曲折折,重重疊疊彎彎繞繞,心的湖面又清又緩,感官被扯得平平展展。” “What world was I living in? 也許我們能相愛到一切消亡,未來永遠只會在未來哄騙信仰。” 在2024年阿那亞戲劇節的璀璨舞臺上,導演聶競竹的跨界之作《莎士比亞的女人們》引發了觀眾的熱烈反響。作為戲劇與當代藝術融合的勇敢實驗者,聶競竹以她獨特的視角,將莎士比亞的經典女性角色帶入AI時代,為我們展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戲劇盛宴。 “莎士比亞股份公司,一家專注于孵化電子植物的人工智能公司,正致力于研發一款情感陪伴型電子植物。”隨著背景音的響起,觀眾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充滿未來感與經典性的荒誕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造人“16號女人”成為了連接古今的橋梁,她的潛意識里逐漸覺醒的,是奧菲利婭、克莉奧佩特拉、麥克白夫人等莎士比亞筆下女性角色的靈魂。 聶競竹,這位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藝術家,以設計師的身份廣為人知,而此次涉足戲劇導演領域,更是展現了她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無限的創造力。她摒棄了傳統對莎士比亞的解讀方式,從全新的視角出發,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莎士比亞世界。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由年輕的劇場創作者黃冰編劇,集結了雅玫、張業昕、楊曾皓、王韻涵、吳奇、嚴晴、李魯卡等實力派演員。還邀請了各領域才華橫溢的青年創作者共同打造。舞美、音樂、燈光、多媒體、服化造型、形體設計等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創新和巧思。 該劇以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為核心數據樣本,通過人工智能的實驗,深入探討了機器在模擬學習人類情感運作機制時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制作人向月娥的歌詞與歌手嚴晴的作曲共同創作的主題曲《偶然之地》,以其動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詞,為這部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不僅是對經典的重讀,更是對人性、情感和科技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們思考,在AI時代,我們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人性光輝?這部作品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思考平臺。 “阿那亞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里煩惱憂愁好似被自然的能量稀釋、感染、轉化。”導演聶競竹說,年輕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起來,在這里每一次相遇都是戲劇性的,邂逅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情。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身著白色黑色的裙,來到這個烏托邦一樣的海濱,好像一艘一艘揚起風帆的船,從莎士比亞時代駛來從過去駛向無解的未來。 果殼里有什么?僅是軀殼還是有靈魂?希望每一個走進劇場里的人能給出自己的答案。 導演訪談: 聶競竹情感是不能被AI所替代的 Q:《莎士比亞的女人》為什么選擇阿那亞? A:距離剛開始創作《莎士比亞的女人們》時間過去一年了,現在我們來到了阿那亞,我們戲劇創作當中有很多多媒體的部分,其實也是與大海相關的,自然能夠給予人很強大的力量,這是古典的一種人文的東西,與大自然的對話的過程。 所以這次做了阿那亞的特別版,多媒體的部分在阿那亞的海邊拍攝制作完成的,觀眾走進劇場能看到阿那亞的海。 Q:《莎士比亞的女人》從開始創作到現在已經有一年時間了,在這一年里面,你的想法發生了哪些變化? A:現在很多人還在問我創作的初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想法是不斷變化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是非常經典的名著,是否能在文本當中探索出可以考量的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語言文字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那些文字為什么能夠流傳這么多年呢? 可能是情感吧,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的情感,是我一直著迷的點。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經典的文學作品,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浸淫在文字縫隙當中的能量其實是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Q:隨著這幾年科技的發展,AIGC大語言模型的誕生以及進步,你覺得AI會代替人類嗎? A:我一開始是秉持這恐懼的狀態,因為未知而恐懼,因為恐懼而想到要思考很多事情。大語言模型是通過語言、文字,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習慣性的東西進行訓練的。 于是我開始思考,語言和文字究竟是什么。《莎士比亞的女人們》的創作便是我尋找答案的過程,慢慢的我由里面尋找出很多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包括面對古典藝術和面對未來科技都有的全新的認識。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或者是信息,有多少是真實的有多少是虛假的,有多少是被我們創作出來的,有多少是我們臆想出來的。 作為語言框架,作為人們天天使用的工具,會對我們的行為模式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會把我們塑造成什么樣子呢? 很多時候,它就是一個謎。 大語言模型,語言和文字其實是被創作出來的一種工具,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更加方便交流,也理解彼此的工具。我們是基于一種工具在訓練另外一種工具,基于現有的文字體系和行為模式去訓練另外的文字體系和行為模式工具,所以AIGC,它很難替代人類。 就像中國古典文學所表達的,比如宋代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講述的是我對你的情感是用語言無法訴說的,那是語境帶出的情緒。就像佛祖的拈花一笑,“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恰恰是人的靈魂深處最精華,是語言文字無法描述和涵蓋的。 Q:在演出當中導演收到了哪些反饋和信息,汲取了哪些能量? A:很多國外的觀眾對這部戲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對莎士比亞非常熟悉,看到這樣的當代話的解讀,他們非常感興趣。如何把一個古典主義的精品與當下與科技重新對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Q:做導演跟之前做視覺設計或者雕塑裝置的藝術家生活有哪些區別?戲劇的魅力在哪里? A:我把《莎士比亞的女人們》稱作藝術創作活動,而不是戲劇活動。 因為我之前做視覺藝術,這么多年來,都是自己思考自己創作,一直都是單打獨斗的狀態,很多創作的想法更偏向自我,不存在與其他藝術工作者共創的過程。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是我第一個戲劇作品,在這里面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戲劇就是一個當代藝術的綜合體,你要和文本、編劇進行文本討論和創作,還要和演員、舞美設計師、燈光設計師、肢體設計、多媒體設計、藝術家……等等各個領域的人進行共同創作。 終于不再是一個人的戰斗,成為群體的工作,彼此舒服、彼此妥協、共同為一件事情去討論去創造,這是非常有趣的經歷。 這個過程簡直就像是我的大學,我個人的成長是巨大的。雖然僅僅一年的時間,讓我在整個思考問題的緯度和方式上,拓展了很多。 故事是同一個故事,表述是同一個表述,創作團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演員的特質都有不同。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傳達出來給觀眾的表述和表現出來的形式,都有微妙的差異。每一場演出都是不同的,隨著當時每個人的心情,當天的天氣,身體的狀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改變和不同本身就具有戲劇性,每一個微妙的改變都會影響整體的變化,這就是戲劇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