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圖生產力——未來感在藝術中的表達”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2024年7月19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的“藍圖生產力——未來感在藝術中的表達”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基于對館藏當代作品的研究,同時深入藝術創作所關注的當代議題,展覽于7月19日展至9月1日。 本次展覽是以藝術創作的“未來感”實踐為主要關心,由此進入對科技介入、媒介利用和藝術感知的討論,并將藝術對生產力的想象置于歷史語境中,從而反觀藝術作為一種生產力質態的先進性。所謂“藍圖生產力”,即是藝術家暢想未來的創新實踐,不僅在于關注加速更迭的科技與媒介,更是指向人本身對未知領域和未來世界的感知反饋,并先鋒性地推動我們看向更廣闊的未來。 展覽“引序”將望向未來的視線嵌入美術史研究的坐標之中,關注20世紀中國美術和文藝創作對生產力的表述和暢想。“漫游深空”和“機器串聯”,從當代藝術創作的多重維度回應“引序”拋出的生產力暢想,展開藝術家對人類痕跡介入廣袤宇宙的表述,和對人工產物與自然力量之間的關系的思辨。展覽尾章“余音”,則重新審視藝術何以承載人類的預見之力和想象之感。 展覽中的十三組作品涉及了跨時期的表達維度和跨媒介的視覺特性,并借由多組過程材料呈現藝術生產的工作方法與創作邏輯,共同構成一個連接歷史、現在與未來的展覽場域。在此之中,藝術不僅具備對生產力迭代的洞察,而且得以穿透表象、跳脫時空,以不斷超越界限的姿態感知人類文明的未來演進。 展覽板塊 引序:從暢想開始 展覽以圍繞十三陵水庫修建所創作的一件繪畫、一張規劃圖和一部電影節選為開端。這組作品分別對應正在進行的建設現場、即將迎來的美好前景和二十年后的社會圖景,呈現新中國建設時期的文藝創作對“生產力”的表現與暢想。當我們從彼時的暢想出發,看向它所定位的二十年后。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許彥博在此契機下延續性地創作了三件版畫,呈現藝術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照,并展開對未知與未來的想象。 漫游深空 對太空的遐想是藝術創作的永恒母題。天文觀測的進步和航天的跨步飛躍,讓深空不再只是想象之境。藝術家對人類痕跡置入廣袤宇宙的表述,勾連出對空天探索進行當代文化詮釋的特征與話題,比如科學與藝術的疊合、傳統符號與現代設備的互觀,以及人類世界與太空的分界。 串聯機器 隨著技術的加速更迭,人與機器的融合愈加緊密。在當下復雜的藝術媒介景觀中,藝術家在使用機器時,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自身和機器之間的關系,正視融合藝術之感和機器之手的創作實踐與生產潛能。與此同時,不乏藝術家在跨學科多領域的交織中創造機器,展開對人工產物和自然力量之間的關系的思辨。 余音:藍圖之問 正如我們所知,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藝術作為承載預見能力和想象感知的載體,將以何種生產力質態成為人類走向未來的先鋒?展覽終章以唐暉創作的“時空一擊”系列,對這一回歸藝術本體的提問做出回應,即穿透表象、跳脫時空,建構漫游于傳統與當代的視覺敘事,由此指向人類文明的未來演進。 藍圖生產力——未來感在藝術中的表達 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4年7月19日至9月1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A展廳 展覽總監:靳軍韓文超 學術顧問:曹慶暉 展覽統籌:王春辰高高 策展人:易玥 支持機構:北京百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特銳藝術展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