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商場看畢業展的第七年,北京西單大悅城新展啟幕立秋已至,盛夏的熱情依然未減,北京西單大悅城2024年畢業生藝術展如期而至。本次展覽的主題為“盛夏回響”,邀請了11位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們參展。參展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在商場1F、2F及西單大悅中心大堂等公共區域均有展出。 關于本屆畢業展的名稱由來,商場表示,「盛夏」是畢業的季節,炙熱的陽光、萬物的生長,都成為畢業生們離開青春的校園邁入社會的底色;「回響」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一方面,此次展覽參展作品均是在畢業展亮相之后,于北京西單大悅城公共空間的舞臺上重新奏響,另一方面,本次展覽也是對歷年畢業生藝術展的嶄新回應,令過去與當下交相輝映。 從今年畢業生藝術展的眾多作品中可以發現,創作立意或是關注民族傳統文化、或是關注自我思辨、或是關注公眾情緒的釋放和表達…集中展現出年輕一代畢業生的創作面貌和獨特思想。11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猶如一曲復調式旋律回響,靜置在人們休憩、交談、閑逛的公共空間內,喚起觀眾對于夏日美好時光的回憶。當作品撥動觀眾心弦的同時,也讓青年藝術家們在這份回響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共鳴與力量。 這是北京西單大悅城舉辦畢業生藝術展的第七年,也是大悅城控股北方大區商業「青年藝術預見季·京津雙城藝術漫游計劃」開啟的第三年。作為一座城市的商業體和公共空間,以“青年潮流文化中心”為細分定位的北京西單大悅城從“甲131號”(2018)揚帆起航,歷經“乘風破浪”(2020)、“美的同行”(2023)和“盛夏回響”(2024),一以貫之的是項目與青年藝術的共生共長,是項目用行動切實支持青年藝術的發展,讓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青年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與人們“碰面”,并逐漸沉淀為這座城市的獨特底蘊。 回首七年來,畢業生藝術展項目不僅為每年的青年藝術家提供了一個走向社會與擁抱公眾的契機,也為城市文化生態的多元化發展和藝術與大眾公共空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可持續范式。這不僅早已成為這座城的一部分,更衍生為一種可持續生長的、擁有青年般生命力的「中國潮流」。 更多作品簡介: 《黨項》,馬千丁,出生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 黨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在現寧夏銀川定都興慶府,其開國皇帝李元昊幼時因戰亂被丟荒山野嶺,鷹狼不食,傳說是鷹狼的奶救活了他。作者共做了三件作品,第一件是騎馬征戰場景,第二件是黨項宰牲祭祀場景,第三件是抱狼酣睡場景,展現了黨項人的英勇善戰和勇猛彪悍。這件作品運用減法循石造型,三個形象渾圓厚重,遠觀如三座大山,象征寧夏的賀蘭山。 《生命》,沙充(SAKSHAM RAJA SHAKYA),出生于尼泊爾加德滿都市 《生命》是五件不同動物形象的集合,它們分別代表了組成“生命”的五種不同元素。根據家鄉的神話傳說,“生命”是由空間、水、火、土和空氣構成,而這五種元素也分別指代——獅子(空間)、大象(水)、孔雀(火)、馬(地)、大鵬金 (空氣)。在這組作品的創作中運用傳統泥塑技法,強調了雕塑壓縮技術的運用,為了其更好的構圖和美感。 《情緒的溫度》,陶思維 《情緒的溫度》以一位身體壯實、頭部低垂的人物為主體。人物皮膚由鮮艷的纖維組成,面部粘連并下垂著大量鮮亮顏色的絲線,像是宣泄某種不安的情緒;背部蔓延出一大塊云狀造型的纖維體,顏色以藍紫色為主,略有壓抑之感。在人物足下,作者使用不同顏色纖維精心編織成花朵和絲線造型,整體形成柔軟、絢麗又略帶一絲憂郁氣質的視覺觀感,強調了這件作品帶有治愈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