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敬“迪奧傾世之金”之“迪奧花漾女性”專題訪談引文 2024年9月1日,“迪奧傾世之金”(L'OR DE DIOR)展覽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盛大開幕。此次展覽通過多元視角呈現了一系列以“金色”為靈感的藝術精品,展示了迪奧品牌七十多年來從高級時裝到香氛系列的精湛工藝與先鋒創意。展覽通過引人入勝的空間設計與來自中外的藝術家傾情打造了一系列藝術珍品。中國藝術家艾敬受邀參展,展出其作品《THE STRINGS》。 艾敬在“迪奧傾世之金”展覽開幕現場 《THE STRINGS》是艾敬2017年創作的系列作品。艾敬以母親多年積攢的舊毛線為材料,通過釘子和毛線的交織,形成了一個簡潔、抽象的視覺畫面。每根毛線的色彩、質地和粗細都不同,艾敬表示,這一創作過程讓她感悟到線與空間的關系,象征著我們匆忙的一生,“我們在很多個點上來回穿梭、交織與重疊……”“金色是太陽,是阿波羅。”她說道,“我一直認為月亮給我帶來音樂創作的靈感,而太陽給我帶來視覺藝術創作的能量。”艾敬將這種力量與視覺藝術相結合,完美契合了展覽的金色主題。 演員王俊凱在“迪奧傾世之金”展出現場 “迪奧花漾女性”對談:探討藝術與時尚的共鳴 作為“迪奧傾世之金”特別活動的一部分,9月21日,艾敬與《世界時裝之苑》編輯總監孫哲在嘉德藝術中心舉行了“迪奧花漾女性”主題對談。 此次對談圍繞“花”這一象征性的主題展開。花卉與花園元素一直是迪奧先生(Christian Dior)設計理念的核心,從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的“新風貌”系列,到飾有華麗刺繡花卉圖案的飄逸晚禮服,花朵是迪奧時尚中永恒的靈感來源。 藝術家艾敬與《世界時裝之苑》編輯總監孫哲在“迪奧花漾女性”對談現場 對談以“雛菊”為開場話題,艾敬分享了她對時尚、藝術及創作靈感的見解。她提到,今年6月,她與DIOR攜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了個人藝術展“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展出了她近十年來的27件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也大量運用了植物及鮮花作為素材進行創作。展覽融合了繪畫、裝置、雕塑、氣味藝術、影像等多種媒介表達方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為迪奧創作的雕塑作品《花的力量#1》(Flower Power #1),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迪奧先生深愛的妹妹卡特琳娜·迪奧(Catherine Dior)的故事,艾敬被卡特琳娜在二戰時期的苦難經歷以及她勇敢堅韌的精神深深打動,她形容“雛菊在路邊生長蔓延,生命力極強,透露出清新與堅毅的氣質”。艾敬以此作品致敬卡特琳娜·迪奧(Catherine Dior)以及所有堅強獨立的女性。 藝術家艾敬在“迪奧花漾女性”對談現場 《世界時裝之苑》編輯總監孫哲分享了“花的表現力”在文學、電影以及攝影作品中的體現。他談到,多年來,他一直用花點綴生活空間,花不僅帶來鮮活的生命力,也引發了他對生命本身的思考。花不僅僅是柔美的、帶有女性化特質的,它并不具有單一的性別指向。花象征著自然之美,蘊含生命力、治愈力和包容力。通過此次展覽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花朵在迪奧的設計中展現出多樣性,也反映出當代女性豐富多彩的形象:她們既美麗、強韌,又迷人且獨立。一樹一花、一沙一石,象征著絕對的心靈自由。 藝術家艾敬與《世界時裝之苑》編輯總監孫哲在“迪奧花漾女性”對談現場 在提問環節,一位觀眾對迪奧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提出疑慮:“每位女性經由我之手能夠變得更美麗”,她認為這句話帶有性別偏見。對此,艾敬坦誠回應:“你可以不把這句話當作出自一位男性……藝術家在創作時,不會帶有性別標簽。”她認為藝術本身不應受到性別的界定,尤其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氛圍中,我們都可以沒有性別“界限”地去解讀藝術與時尚。 “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個展現場,艾敬與策展人彭鋒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龐茂琨、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浙江大學藝術考古學院院長王小松、著名建筑室內設計師琚賓等嘉賓合影 關于“迪奧傾世之金”展覽,艾敬認為這是一場時尚與藝術高度融合的視覺盛宴。她還分享了個人的觀點:DIOR品牌的核心密碼源于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與贊美,而她的創作靈感與動力也源于從自然中汲取的力量。或許正是這種對自然的共同熱愛,成就了艾敬作品與迪奧的相遇。 “迪奧傾世之金”展出現場圖片 艾敬作品《The Strings》系列在“迪奧傾世之金”展覽現場 艾敬部分作品欣賞 艾敬作品《The Strings #1》 艾敬作品《The Strings #2》 艾敬作品《The Strings #3》 2024年6月艾敬與DIOR攜手合作的上海個展“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 艾敬作品《每一扇門里都有鮮花 #1》在“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個展現場 艾敬作品《女孩兒與秋千》在“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個展現場 艾敬作品《每一扇門里都有鮮花 #2》在“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個展現場 艾敬作品《花的力量 #1》在“我們需要愛——艾敬2024”個展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