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臧藝茜:在合肥打造一座有溫度的美術館美術館作為社會化的公共平臺,展覽不僅是藝術成果的展示、交流,也是美術館與城市公眾之間架起的橋梁,對城市的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 沫·美術館自2020年底亮相合肥至今,在激活傳統與當代的轉換,在地性與跨媒介的實驗,西學中用的東西方藝術潛在可能性的挖掘,對少兒美術、公共藝術教育普及,以及不間斷的美術館學術交流、論壇的活動中煥發著一座當代美術館的活力,也正在為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脈的城市注入充滿活力的當代文化氣質,融入合肥的城市性格。就像這座立于江淮之間,臨江近海的城市所擁有的包容與多元。 在沫·美術館的運用中,新工筆,和具有東方精神的油畫展,當代藝術的實驗性項目也構建了美術館的學術形象,與社會產生了更多的連接,并反饋社會。因此安徽本地具有在地性的參展藝術家作品,也成為不同地域文化在今天的策展中如何生效的方法。而跨地域的藝術家展覽又形成了更多元的城際間的交流。尤其是在今天的科技背景和現實語境中越加復雜難辨,地域的文化歷史與全球一體化的加速演進,致使藝術創作以及全球各種展覽呈現出同質化的趨勢。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座美術館面向歷史、當下、未來的運營方法論?美術館的工作方法、運營模式、學術的梳理建構以及收藏體系的形成,都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整體及生態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尤其在傳播方式的改變,收藏趣味的變化等諸多變化因素下,美術館的工作如何生效? 日前,“理想與失落之聲”在沫·美術館展出。策展人臧藝茜,學術指導章燕紫,八位參展藝術家:何情、曹金巖、徐珊珊、閆立一、楊萬志、艾格格、王子傲、劉陽。參展藝術家都有央美實驗藝術系學習的背景,作為實驗藝術系的新生代藝術家有各自獨特的觀念與創作語言方式。由此次展覽開啟我們與沫·美術館館長、策展人臧藝茜的對話。 展覽“理想與失落之聲”學術研討會 1、從2022年開始做美術館的對嗎,是什么契機讓你開始做美術館? 臧藝茜:是的,沫·美術館的創立始于2020年。當時,我正讀大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計劃,學校停課,原定的美國夏季實習也被取消。我回到了中國,那段時間每天在家上網課,內心充滿了不確定感。雖然學業一直很重要,但我逐漸意識到,光靠學習本身并不能滿足我對生活的期待。我渴望能夠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希望找到一種途徑,不僅幫助自己,也能為他人帶來內心的力量與價值。 藝術便是我找到的答案。對我來說,藝術一直有著強大的治愈力量。當我感到低落或者迷茫時,往往通過欣賞一件藝術作品能夠找到安慰和希望。這種感覺讓我深刻體會到,藝術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它還有著超越語言、文化和時間的溝通能力,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架起橋梁。我發現,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外的美術館,觀眾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卻在藝術作品前找到了共鳴,這讓我意識到,藝術是跨越一切障礙的紐帶。 因此,帶著這樣的信念,我決定創立沫·美術館。我希望通過這個空間,把這種能夠觸動人心的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美術館不僅僅是展示藝術品的場所,它更是一個能夠引發思想和情感碰撞的空間。我的愿景是通過這個公益藝術空間,讓人們在藝術的氛圍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內在力量。為此,我為美術館寫下了一句座右銘:“藝術從未被定義,而是被創造。”我希望美術館能夠成為一個啟發創作的場所,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我,重新定義藝術的意義。 2、你是怎么選擇合作藝術家的呢?有哪些標準? 臧藝茜:在選擇合作藝術家時,我非常注重他們的獨特性和創新能力。我傾向于與那些能夠打破常規,并在視覺和思想層面產生強烈共鳴的藝術家合作。尤其是那些能在傳統材料和媒介上進行再創造的藝術家,他們通過對材料的重新解構,賦予作品新的生命,這種創新精神讓我深深著迷。 我希望合作的藝術家不僅能夠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更能引發觀眾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思考。除此之外,我看重藝術家創作的連貫性和長期發展的潛力。我相信,能夠在創作中保持持續思考并不斷推進的藝術家,往往在未來會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和更深遠的藝術成就。這樣的藝術家,不僅僅是當下的創新者,也可能是未來藝術史的書寫者。 在巴黎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看展 3、藝術創作很多時候產生于創作者內在要發聲;策展人做的展覽,也是策展人的作品。你策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怎么選擇合作藝術家的呢? 臧藝茜:作為一名“非典型”策展人,我的策展理念不僅僅是將藝術品呈現給觀眾,而是通過展覽構建一種獨特的敘事體驗。我一直相信,策展不僅是一種展示,更是一種表達,它在時間與空間、思想與情感之間架構起一種對話。我希望展覽不僅僅是美的呈現,更是思想的交流。 在策展過程中,我注重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結合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領域的視角,力求在展覽中展現出復雜而深刻的敘事。我認為,展覽不僅僅是作品的組合,還應該為觀眾創造一個能夠與作品產生深度對話的空間。每個展覽都是一個獨立的敘事體,觀眾不應只是旁觀者,而應是展覽的一部分,甚至是它的延續。 念茲在茲展覽現場 本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哲學,經濟學等學士學位 此外,我對跨文化的交流也非常感興趣。我常常通過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打破單一的文化敘事框架,讓展覽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對話。我希望這種多元的策展視角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促使他們思考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 在策展中,我還關注社會現實和當代問題。通過展覽,我希望引發觀眾對當下社會變革、文化沖突以及人類共同挑戰的關注。每一次策展對我來說,都是對藝術可能性的探索,我希望通過這些展覽,引導觀眾去思考如何通過藝術來構建未來的世界。 4、藝術本身有很強的療愈性,你在策展工作中是否也被藝術所治愈? 臧藝茜:當然,沫·美術館的創立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過藝術傳遞溫暖和溫度,而這個過程也不期然地治愈了我自己。白天我從事法律工作,處理復雜的法律問題,雖然富有挑戰性,但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然而,在晚上的策展工作中,與藝術家們和學者們天馬行空多的交流中讓我找回了內心的溫度。 星河畫語系列活動公益 星河畫語系列活動公益 這種在法律與藝術之間的平衡,不僅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意識到,很多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面對著同樣的壓力與困惑。我希望通過美術館,能夠幫助他們找到情感的出口,讓藝術成為治愈的力量。不論是我們堅持三年的“星河畫語”這樣的公益項目,還是通過展覽傳遞的正能量,我們始終希望沫·美術館是一個讓觀眾感受到藝術溫暖與力量的地方。這種療愈力量,不僅幫助我自己度過了迷茫時期,也成為了我繼續推動美術館發展的動力。 5、您之前做了一些中國新工筆展,紙藝術展,選擇的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性的創新性作品。對于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您怎么看? 臧藝茜:我認為傳統并不是一種靜止的、不可變的存在,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始終在與時代對話。傳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根基,而創新則是讓傳統得以在當代繼續煥發活力的關鍵。只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讓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產生新的意義。 沫·美術館古磚收藏 長期的海外學習和生活經歷讓我更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我意識到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智慧。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了當代社會對藝術和文化的新需求,這使我開始思考如何將傳統藝術的精髓與當代觀念相結合,以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在沫·美術館策劃的一系列展覽中,像“工筆新語”系列等展覽,都是是沫·美術館對傳統與創新關系的持續思考。我欣賞那些能夠在傳統技藝與現代觀念之間架起橋梁的作品,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其藝術價值,更是為了引發觀眾對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環境中重生的討論。對于我來說,傳統與創新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策展中,我一直強調通過創新去探索傳統的當代價值。我希望觀眾不僅能夠欣賞到傳統藝術的美,更能感受到藝術與時俱進的力量和活力。我相信,只有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才能在當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并且持續影響未來的藝術發展。 6、這么年輕就成為館長,是否有壓力?具體的壓力是什么呢? 臧藝茜:成為一名年輕的館長確實帶來了不少壓力,尤其是在起步階段,曾經感到焦慮和不安。但隨著沫·美術館逐步成長,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經驗,變得更加從容與自信。美術館不僅是我實現夢想的平臺,更是一個不斷探索與突破的長遠課題。 在美術館創立初期,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如何在管理和策展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如何明確展覽方向和挑選藝術家,確保每一次展覽都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價值。這些過程促使我深入思考,學會將我的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背景融入策展工作,以豐富美術館的內容和策略。盡管年輕意味著經驗不足,但我從不認為這是我的短板,反而視之為我不斷進步和創新的動力。 館長受邀參與座談交流會,與前輩交流學習 在這條路上,我非常幸運得到了許多前輩的支持與幫助,同時也與多位杰出的藝術家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和合作,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逐漸增強了自信。我學會了如何在策展時兼顧藝術理想與觀眾互動,從而讓展覽既有深度又能引發共鳴。如今,我已經能夠更為自信和靈活地應對管理和策展中的各種挑戰。 7、您是精通英語,日語,法語,韓語,多國語言。是否也考慮與更多國際藝術家合作? 臧藝茜:是的,掌握多種語言確實為我在國際藝術界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可能性。跨文化的交流不僅豐富了我的策展視野,也讓我深刻意識到在全球藝術環境中進行合作所面臨的復雜性與挑戰。在策展工作中,我一直致力于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帶入美術館,希望通過這種多元的文化對話,激發出全新的藝術靈感,進而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共鳴。 在海外生活期間,我積極與各地的藝術空間、藝術家和學者保持聯系與合作,探討藝術與跨國合作的可能性。我們美術館也已與國際教授、藝術評論家展開了深度合作,并邀請了旅居海外的藝術家參與展覽。這些合作不僅擴展了我們的展覽維度,也為觀眾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體驗。 展覽開幕式與賓大藝術史教授遠程互動 當然,我們在探索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實際的挑戰,特別是在作品的物流運輸、保存以及展示等方面,這些問題的復雜性確實為我們帶來了額外的工作量。不過,這些挑戰反而激勵著我們為未來的國際展覽做好更充分的準備,確保當這些合作真正落地時,我們能夠以最優的方式呈現展覽效果。 在美國的美術館學習如何把多媒體互動融入展覽 在巴黎的美術館看展學習 未來,我計劃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不僅希望能夠引進更多優秀的國際藝術家,還希望為中國藝術家搭建走向世界的橋梁,幫助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與關注。通過這種雙向的文化交流,我希望能夠展示中國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獨特性和創造力。 8、對于沫美術館未來的定位是什么? 臧藝茜:沫·美術館的未來定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概括。首先,我們秉持將當代精神與傳統美學相融合的理念。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美術館收藏了超過三百塊古磚,通過年輕人的視角將傳統與創新巧妙結合,旨在揭示藝術本質中的深刻洞見,并探索其多維度的表達方式。其次,我們的目標是搭建一個連接安徽與世界的藝術交流平臺。安徽的當代藝術正處于蓄勢待發的階段,我深刻體會到跨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并希望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與表達形式帶回安徽,讓更多人通過我們的活動了解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并向世界展示。 美術館團隊 美術館布展現場 公益和美育同樣是沫·美術館的核心使命之一。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將藝術的力量傳遞給那些需要關注和幫助的群體。作為一名00后的青年館長,我不僅鐘情于與新生代藝術家合作,更覺得有責任去發掘和推廣他們的作品。與眾多青年藝術家和學生的交流中,我深受他們在這個快節奏時代中沉靜創作的精神所感動。為這些年輕創作者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并通過我的努力讓他們的創新與活力觸達更廣泛的觀眾,是我長期以來的心愿。 對于未來,我們會延續沫·美術館”工筆新語“等獨創系列,也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帶來更多的驚喜,積極探索更具實驗性的藝術表達形式,打破傳統平面藝術的界限,延伸至更廣泛的媒介與符號,旨在激發觀眾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繼續深入研究東方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借此機會,藝術家們將通過展覽探索傳統元素的多樣性及其在當代藝術中的融合與表現力。 臧兿茜 沫·美術館創始人,館長 2000年生。語言:中文、英文、日文、法文。 教育背景: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經濟學等學士學位,2022年畢業 ·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認證,2024 · [雙學位在讀]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經濟學碩士,預計2025年畢業 榮譽獎項: · 院長獎學金 (Dean’s Fellowship) · 全球私法獎學金 (Global Private Legal Practice Fellowship) · 全球正義獎學金 (Global Justice Fellowsh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