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 獲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以藝術促和平理念備受矚目2025年2月21日周五,在戈爾巴喬夫基金會的推動下,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被公開宣布為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標志著國際社會對其在和平、社會正義及集體責任領域杰出貢獻的高度認可。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此次正式獲得提名,其候選資格由戈爾巴喬夫基金會協會提出,并在諾貝爾獎意大利委員會的支持下,被位于奧斯陸的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所接受。 皮斯特萊托將藝術視作預防沖突的根本工具,其“預防性和平”理念成為此次提名的重要依據。他倡導當下行動,以此預防未來沖突,強調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思想與行為轉變,呼吁人類實現全方位和諧共處,不僅涵蓋人與人,更囊括人類與環境及所有生命形式。 “我并不把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視為對我過往工作的肯定,而是對未來工作的一種承諾。藝術必須在推動徹底變革中發揮主導作用,促進人類共同承擔責任的觀念,將和平視作智慧的自我證明。我不知道我們能否能實現和平,但為和平努力已經讓我感到心安。” --皮斯特萊托 皮斯特萊托的“第三天堂”作品,是對數學無窮符號的創新性詮釋,它引入第三個中心圓,寓意自然與人工的融合,期望借由社會和人類的變革重塑平衡。他不僅將這一理念貫徹于藝術創作,更將其融入生活,強調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傳統與創新間的對立皆可轉化為統一的契機。他的創作方法旨在消弭分歧,凸顯萬物的緊密聯系,使作品成為激進的和平呼吁。他將精神力量視作團結的紐帶,超越差異,培育普世的歸屬感,讓藝術成為和解后人類的通用語言。 提名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角逐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既是對其藝術才華的贊譽,更是對他致力于提升公眾認知、促進構建更公正、包容與和平世界的認可。通過作品,他展現出藝術作為溝通與變革有力工具的價值,啟發新一代肩負責任,推動和平預防。這一提名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更有力證明了藝術、文化和創造力在建設持久和平、跨越當下危機、奠基美好未來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對我而言,和平文化貫穿于所有藝術活動,始終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緊密相連,這也是我個人創作生涯的發展脈絡——從鏡面繪畫到我在維也納學院的工作,直至Cittadellarte的創立。不一定要在每個項目中都提及‘和平’,而是要以切實推動和平的方式行事,追求持續、和平的進步,并在全球范圍內將其拓展至社會的各個領域。” --皮斯特萊托 諾貝爾和平獎:由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于1895年設立,是其名下五大獎項之一。該獎項每年授予在和平領域有重大貢獻的個人、組織或運動,涵蓋解決沖突、反對不公、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從公認實體提交的提名名單中甄選獲獎者。該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眾多歷史人物獲此殊榮。依照傳統,諾貝爾和平獎于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奧斯陸舉行頒獎儀式。 戈爾巴喬夫基金會:協會于1998年在皮亞琴察成立,由馬爾齊奧·達拉焦萬納(Marzio Dallagiovanna)擔任主席。該協會的核心活動是組織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世界峰會,定期匯聚諾貝爾獎得主與相關組織,共同制定促進和平、寬容和人權的項目及解決方案。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1933年出生于比耶拉,1962年憑借鏡面繪畫作品蜚聲國際,被公認為貧窮藝術的先驅與領軍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包括《Oggetti in meno》(1965 - 1966年)和《Venere degli stracci》(1967年)等。 若將和平理解為一種寧靜、和諧且無沖突的狀態,那么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的人生,便處處銘刻著命運賦予的關鍵時刻與抉擇,這些印記深刻塑造了他獨特的個人軌跡。 回溯到20世紀60年代,在面對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吸引時,皮斯特萊托毅然決然地選擇回歸意大利,堅守自己的文化根源,而非投身異國的藝術浪潮。自1967年起,他跳出傳統展覽空間,發起“創意合作”,多年來堅持將不同領域藝術家匯聚一堂,將藝術與更廣闊社會領域相連接。 20世紀90年代,他在比耶拉創立Cittadellarte,將藝術融入社會各領域,并置于推動社會轉型、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位置,引領社會朝著積極方向變革。 2002年,他借助“愛的差異”項目,開創性地設立了“地中海文化議會”。他召集眾多藝術家與文化界知名人士,圍聚在一件藝術作品 (一張特制的桌子)旁,圍繞作品展開深入反思,共同探討促進該地區跨文化發展的活動方案與政策舉措。 他曾榮獲諸多國際獎項,如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2007年沃爾夫基金會藝術獎,以表彰其對藝術和社會具有前瞻性與變革性的貢獻。 2003年,皮斯特萊托精心打造了“第三天堂”(Third Paradise)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作品。它象征著自然與技術、人類與環境、自我與他人在共同責任的框架下和諧共生,在環境與社會沖突演變為難以挽回的局面之前,喚起人們的反思并促使其付諸行動。第三天堂作品以不同的創作形式出現在全世界重要的地點。 自2015年起,隨著“重生論壇”的推出,皮斯特萊托的構想進一步落地。論壇旨在傳播一種切實可行、立竿見影的政策思路,助力各組織迅速明確可執行的操作步驟,并將其作為創新且實用的措施分享給其他組織,推動社會各界共同進步 。 2017年,他出版《Ominiteismo e Demopraxia:Manifesto per una Rigenerazione della Società》(譯義《全能主義與民主實踐:社會再生宣言》。 2022年出版《創造公式》,進一步拓展其哲學與藝術理念,其作品在全球各大當代藝術博物館均有展出 。 2023年,在米蘭皇宮舉辦了名為“預防性和平”的展覽,與之同步的是發起了“預防性和平之路”的國際倡議。在這一倡議下,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響應。 2024年11月,第三天堂作品落地中國廣東南海,以永久藝術品的形式留在中國。與在全世界象征著和平及和諧發展的第三天堂作品遙相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