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部當代藝術“黑皮書”如何席卷魔都?2017年9月,一好閱讀出版的 全球當代藝術“黑皮書”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面世 3天登上亞馬遜藝術評論類暢銷第一名 5天入圍亞馬遜全網書籍暢銷榜單TOP500 創造了文化藝術書籍的一個“奇跡”
既9月2日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后,9月24日,這部“黑皮書”降臨魔都上海。一好閱讀出版人楊好,邀請藝術家徐震、評論家秦思源、評論家姜俊,在新開館的昊美術館舉行了上海發布會暨論壇,在魔都掀起一股藝術浪潮。
一位是致力于品味閱讀的85后出版人楊好,一位是唯一入選《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的中國藝術家徐震,一位是《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唯一中文作者秦思源,一位是年輕的藝術評論家姜俊,他們四人在魔都論壇現場激烈“交鋒”,上演了一場大腦與大腦的“對沖”。
以下為《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上海發布會現場論壇實錄。
1.西方當代藝術進入了瓶頸期 姜俊 作為一個藝術寫作者,藝術家、評論家、出版人都活在同一個當代中,只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介入。就如《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這本書,雖然是在討論當代藝術,但它是從不同角度討論“當代”這個問題,比如時尚、經濟、戰爭等主題。同時“當代”也在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介入,比如說9·11之后出現了一批討論9·11問題的藝術家和作品,包括今年夏天的卡塞爾文獻展也在不斷討論歐洲危機、英國脫歐等問題。 這些問題對于現場的出版人、藝術家、寫作者來說是如何理解、介入當代的呢?
秦思源: 什么是當代感?這些問題也使我蠻困惑的。 上一屆奧奎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同時有一個由越南籍的加拿大策展人傅丹策劃的外圍展覽。當時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奧奎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非常震撼,有許多政治素材、政治性、文獻性的作品,有些像今年的卡帶爾文獻展,可能今年的卡塞爾文獻展更為嚴重——卡塞爾文獻展我還沒有去,沒辦法直接去面對,但是在網絡上關注到很多——當時看完奧奎的展覽,我感覺到一種枯燥,讓我質疑這種藝術的有效性。因為藝術不是藝術家在自言自語,如果只是標簽上簡短的文字,那么它進入社會的能力是什么,能夠留得住嗎? 傅丹策劃的外圍展,與威尼斯的展覽正好相反,全部都是感性的,讓每個作品之間有互相提拔的感覺,讓人感覺藝術的魅力、藝術的能量,看完之后有一種被補償的感覺。 恰好當時遇到了一位日本美術館館長、一位韓國策展人,我們一起聊天,感覺是一樣的——非常喜歡傅丹策劃的展覽,不喜歡奧奎策劃的展覽。后來我又遇到了一些歐洲策展人,他們的觀點與我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奧奎策劃的展覽非常嚴謹、特別即時,卻非常反感傅丹策劃的展覽,他們認為傅丹的展覽是腐朽的。這不完全是一個政治系統的問題,更深的是一種藝術和文化的關系,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當我面臨這樣強烈的對比時,形成觀點是很困難的。當然我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覺,同時我不能在面臨許多歐洲的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的時候忽略他們的觀點。但是我很難進入他們的視角去感受,很難分析,因為我進入不到他們的角度和血液中的。雖然我是混血,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的視角是在這邊,而不是他們(歐洲)那邊。 今年的兩個大展覽一個是卡塞爾文獻展,一個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延續了奧奎的邏輯,卡塞爾一直是關于歐洲中心的,一直是關于歐洲、歐洲問題的,所以不能以這種角度去批評他。而威尼斯一直是面對國際的。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對比,卡塞爾想要深入歐洲面臨的困境,而威尼斯想的是,我們能不能不要每天苦哈哈的、嗚呼哀哉地說我們周圍的政治問題,我們能不能就面臨藝術,能不能通過藝術、藝術的語言、藝術的解放性給我們啟發。 其實我們沒有答案,我只是覺得現在我們和歐洲的隔閡越來越大,他們的作品政治性越來越大,有一種更大的壓力逼迫著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必須完全進入到歐洲的政治問題中,如果你不這么做,好像就是不對的。
徐震 說到卡塞爾文獻展和歐洲危機,其實中國是走在歐洲前面的,看他們藝術家整體的作品,多是所謂的藝術介入,但是這些東西在今日的中國藝術家看來是小兒科的,我覺得這是兩個大的文化形態在今天互相擦身而過。 不是說不好,而是資本主義走到這個階段,以及中國的社會主義走到這個階段,大家處在兩個形態不同、結構不同、階段不同、節奏不同的階段,它使得我們中國的藝術家從2000年開始,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歐美當代藝術100年的演變。中國的藝術家是在平等狀態下看待卡塞爾的,勢必會覺得比較簡單。當然西方人會覺得自己有長達100年的變遷,而中國并沒有這樣的一個經歷。其實我們十幾年前就有了,而現在的西方當代藝術卻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當代”不是一個答案,它應該是我們通過自己不斷的工作,使得這個環境有一個改變,無數個這樣的人參與其中,你自己面對時又不斷提出新的看法,這是一個非常流動、動態的關系。當代藝術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它不光是一件作品、一座雕塑,它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滲透在很多地方。
秦思源 中國可能是全世界非西方的當代藝術發展最迅速、最成功的。 當代藝術是一個混合體,在任何處境中都是一個混合體。西方早期前衛藝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局限在歐洲白人中間,并沒有讓許多其他的文化符號參與進來。但是發展到現在,西方的當代藝術迫切需要別的文化把他們從固有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在這種混合體里面,中國和印度的當代藝術非常的不同。我們可能認為,一個開放的政治系統,會有一個開放的文化系統,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印度的整個國際化程度是比較緩慢的。 中國和印度相比,為什么接受程度這么快?印度為何如此緩慢?舉一個例子在1981年,中國才剛剛開放幾年,此時已經有意識請當時世界最前衛的大師過來,舉辦了第一次抽象表現主義大展,1985年又舉辦了勞森博格的大展。而印度一直是開放的,可印度第一次國際性的開放展覽是在2008年,為什么? 中國有著近百年的先決條件,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中國從五四運動以及更早的洋務運動開始,都試圖把以前腐朽、固化的東西放在一邊,將新的東西注入到我們的思想血液中。80年代,當我們開眼看世界時,看到了當下最先鋒的哲學、文學、藝術。我們沒有任何宗教來阻止我們接受其他的文化、思想,我覺得這是非常有當代感的。
2.“大工廠”不是當代藝術家的專利! 楊好 正好都有在歐洲學習的經驗,從我們被拋到歐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進入了他們的系統里面。比如說看一幅畫,需要反映到的不僅僅是這幅畫,還要反映到這幅畫的方方面面。關于這個傳統有可能——這是我個人的猜想,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的。這本書里面,有一篇文章非常有趣,叫做“essay,文章中說“隨筆”這一詞語是一種形式,我想“漫游”和“訓練”這一對詞,在歐洲的寫作系統里一直都處在一種聚攏與分散的狀態。比如說從18世紀開始,每一個新貴家庭出生的孩子都要去意大利等歐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進行實際情境化的考察,他們當時可能是為了這樣一個詞——當時歌德和席勒說了這樣的一個詞叫做“古典圖鏡”。“古典圖鏡”和場景感可能是18世紀以來,歐洲留給寫作的最大的遺產。
剛才說到當代藝術,在這個教學系統中,藝術市場被嚴格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但在這些市場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是不斷有褶皺出生。這樣的褶皺的發生是由旁觀這個游戲的旁觀者發生,以及整個游戲的操縱者發生、以及參與者發生的,其實我們每一個藝術市場中的角色、身份,都可以被設置在這樣的一個場景中。這樣也為藝術寫作增添了許多可能性,當然也增添了一些我們認為的所謂的歐洲開始腐朽也好、保守也好的東西。我想其實一切,都是在這樣一個游戲的場景中里發生的。
姜俊 關于當代藝術的生產,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早期“大工廠”的安迪·沃霍爾,以及將商業和藝術相結合的村上隆、達米恩·赫斯特等。 所謂的“大工廠”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實,早在拉斐爾時期就有這樣的一個形態。拉斐爾有一個版畫制造團隊,他本人除了制作國家殿堂里的建筑、壁畫外,讓他的團隊將平日里普通平民看不到的作品制作成版畫,把那些圖像變成可購買的、可傳播的銅版畫,而且是大量生產。 這是那個時代最高級的圖像生產技術,市場上出現了大批的銅版畫復制品。拉斐爾團隊的這種行為,創造了最早的具有傳播性、復制性的藝術品,有些類似今日的畫冊。
楊好 說到版畫和畫冊之間的關系,我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些數據。據說17世紀時,勃魯蓋爾有一個蝕刻版畫工坊。當時,如果一個蝕刻版畫工廠的年生產量超過30張,就能達到一個工廠的規模。 而所謂“大工廠”,就要講到拉斐爾。拉斐爾屬于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就在運營一個工作坊,為宮廷創作作品。到了拉斐爾手里時,這個工作坊變成了一個在當時非常龐大的藝術工廠,數據統計,這是一個大概60人左右的團隊。據說拉斐爾在運營管理方面很有一套,在他的運營機制下,工作坊里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的進行。 我們在藝術史上看到的許多藝術家,也許只是一個符號,但他們的背后緊跟著一套嚴密的系統。除了拉斐爾之外,還有我們熟知的提香。 我們看到在藝術家身上,出現了一種類似于企業家的心態,他希望自己的品牌是跟商業、生產、工廠有關有聯系的品牌,進而延續下去。這是一種品牌的概念,而不僅僅為了藝術家個人藝術生涯的永垂不朽。
3.“出版”在這個時代的使命 姜俊 有調查和研究顯示,19世紀早期,小說慢慢興起,成為當時重要的休閑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到閱讀、默讀的狀態,在此之前,閱讀是要讀出聲音來的。如此一來,閱讀、生活、休閑就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連接。我們看到,閱讀使人的思想、認知生了巨大的變革。 一位法國的藝術史家,在討論文藝復興向巴洛克時代轉變的時候說到,閱讀、印刷術、出版幫了很大的忙。因為此前的中世紀,沒有多少出版物,大家對事物的理解只是依靠圖像,因此,當時出現的繪圖都是比較簡單、易于理解的圖像。就像《最后的晚餐》,我們看到壞人猶大永遠站在桌子的一邊,耶穌在中間,身旁圍繞了他的其他學生,非常容易明確好人和壞人。 但是文藝復興之后,閱讀變得越來越多,大家不再滿足于黑與白式的簡單對立,而是希望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從巴洛克藝術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媒介進入到畫面中,如聲、光、電等,讓你一眼看去似乎上帝就在你的面前。
楊好 其實在17世紀工業革命之前,書籍雖然說是大眾的,但相較于雕塑、建筑物、某一部分的神壇及宗教畫、壁畫來說,書籍仍然是小眾用的大眾出版物。版畫其實也承擔一部分這樣的使命和職責。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個說法被稱為“相比較論”(paragone),在“相比較論”中,最高級別的是建筑物和雕塑,因為它們更私人化擁有,或者是更容易被私人擁有。然后,才是復制品,也就是版畫、油畫等可復制的藝術,它們的背后存在一個可復制的系統,這些藝術作品總是被用來與雕塑、建筑相比較,諸如藝術的永恒性和崇高性。 至于當下的出版,在我們的腦海中,總是把“出版”等同于“出版社”。其實,出版社是一個制度系統,而出版是一個“品味”系統。 工業革命之前,品味”這個詞專屬于宮廷,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品味”這個詞從宮廷行為的禮儀模式中抽離,出版也具備了工業化審美的意義。但是工業化的審美意義,并不等同于它級別的上升或下降,這只是一個時代精神的不同。 今天,電子媒介越來越昌盛的時候,大家都在質疑,紙質出版是否想式微。我認為紙質和電子并不是一個對立的狀態,我一直在說,紙質雖然是最古老的方式,但是最古老的方式往往是最前衛的方式。我覺得它只和內容相關,而與媒介無關。為什么我一直堅持紙質出版呢?因為我覺得紙質出版在近五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版行業的規則、制造者都在發生變化,我也希望紙質出版可以推動電子出版。 所以我們“一好閱讀”不愿將出版局限在某一種媒介上面,我們希望藝術、人文、社科甚至是孩子的讀物,在一好閱讀的打造下,能形成一個有品味的王國。
秦思源 楊好出版這本書的時機正好,因為當代藝術前十年到十五年,在中國經歷了從市場啟蒙,到經濟危機,刷掉一批炒作家,之后起來一批真正對當代藝術有熱愛的、有熱心的收藏家、策展人、批評家,還有藝術家,整個生態有了一個新的面貌。但是這個生態中還有一個欠缺:文字方面跟更廣的文化界的鏈接是缺乏的,當代藝術圈子里面有很多作者、很多刊物,但這些過于專業的文章有時候出了這個圈子就有點兒失效,現在缺乏一本書可以把當代藝術整體面貌和一個更廣的文化氛圍、社會氛圍連接在一起的書籍。所以《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楊好 在引進《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這本書的時候,對于書的中文名字,我們起了大約40個備選題目,目的是要把這本書做成一個開放式的閱讀,我們希望這本書呈現的不僅是書的狀態,而是一種體驗式思考的狀態。 這本書其實有點類似博爾赫斯式地圖,你可以在這個迷宮和地圖上去tag任何一個東西,它們是立交橋性質的,像中樞神經一樣連接起來的。其實它并不是一本入門式的普及讀物,你理解多少去看多少,總會有新的發現。他甚至有些像游戲的性質,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現代閱讀的一個走向。
(文字來自一好閱讀出版的《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上海發布會暨論壇現場)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布會暨論壇
嘉賓:徐震、秦思源、楊好、姜俊 時間:2017年9月24日 15:00-17:00 地點:昊美術館(上海) 昊和廳
論壇主題 · 從全球到中國 · · 什么是當代 · · 品味(Taste)·
主辦 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 昊美術館(上海) 基本信息 書名:《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英文名:frieze A to Z of Contemporary Art 編者:《frieze》雜志 譯者:嚴蓓雯、喬修峰、蔣文惠 出版: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 出版年份:2017年9月 ISBN:9787537853163
內容簡介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是由一好閱讀(Boundess Books)出版的首部中文世界當代藝術“黑皮書”。作品、故事、評析,三位一體,集合了國際頂尖藝術雜志《frieze》創刊以來最精彩的文章,是繼本雅明、羅蘭·巴特之后,最有洞見的藝評薈萃。全書文章以字母順序排列,用27萬字,150余幅高清原圖,探討了當代的59個話題,涉及現當代約700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策展人。這里有最真實的安迪·沃霍爾、馬賽爾·杜尚、弗朗西斯·培根、達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格哈德·里希特。這里談的是IKEA的家具、蘋果的界面,還有對戰爭、廢墟、賭博的藝術思考。你在這里讀到的,是最權威雜志的最權威精選,是世界最高水準的藝術評論精華。沒有它,你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至少落后30年。 關于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
一好閱讀,創造一個時刻。
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2015年全心投身于文化出版,由成立于2003年的無界時代(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全資打造。我們擁有注冊商標與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以人文、社科、藝術、教育等為主要出版方向,致力于引進和出版世界范圍內最杰出的作家、詩人、學者和藝術家的作品。
一好閱讀是一家迅速崛起的民營文化出版機構,以引領中國“品味閱讀”為目標,我們擁有國內頂尖的編輯團隊、設計師和版權專家,擁有世界各地上百位著名作家資源,擁有眾多國際合作機構與智庫(包括英國費頓出版社、美國萊頓收藏)。
目前已出版《費頓經典:時間的回歸》系列第一輯《提香》《安格爾》《卡拉瓦喬》,《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清晰地建立了自己的出版品味并獲得業界與公眾認可,2017年將在國家大劇院開設第一家“一好閱讀”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