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之重器“天施大爐”在外輾轉數十載后再度回歸![]() 創造于清代的國之重器“天施大爐”在外輾轉數十載后再度回歸,這是上海灘上出現的又一文化盛事。 2018年5月4日于上海外灘寶吉祥藝術中心舉行捐贈儀式,失而復得的國之珍寶浮出水面。“天施大爐”由臺灣文物收藏家、寶吉祥集團暨寶吉祥藝術中心總裁顏錚浩先生珍藏20多年,現決定無條件移轉給云南省博物館,讓文物重回歷史出處,與國人共同分享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浩瀚淵博。移轉儀式上,寶吉祥集團暨寶吉祥藝術中心總裁顏錚浩、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親自前來接受捐贈,上海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克倫、臺灣前文化部長洪孟啟、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共同出席見證。 每一件國寶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天施大爐》作為一件意義非常的國寶,歷經數十載終于回家,這件國寶背后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 ![]() ![]() ![]() ![]() “天施大爐”經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女士 (現任寶吉祥馮明珠文史研究院院長) 所領導團隊細細考證火,此大爐鑄于清康熙年間,高119公分,腹圍約230公分,重達200公斤,三足獸紋鮮活,已經超過318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天施大爐”原為云南昆明武安王廟關帝圣君廟前香爐,當時一群清軍將領因感恩關圣君庇護他們平定吳三桂之亂,特合資鑄此爐鼎永奉殿前。 日本侵華期間,昆明市慘遭日軍轟炸,武成路上關帝廟全毀,此爐深埋于廢墟中。 90年代,武成路拓寬道路,此爐被挖出,終于重見天日,而收藏家-寶吉祥集團暨寶吉祥文化中心總裁顏錚浩于1996年在昆明市收到此爐。歲月輾轉,《天施大爐》銘文依然清晰可讀,大鼎左耳銘文清楚記載:“大清康熙39年歲次……”,右耳則是15名捐贈信眾,銘文歷史皆具考證查實,實屬難得,其歷史意義更顯彌足珍貴。 ![]() 代表受贈的云南省博物館館長特別表示:“此次通過收藏家顏錚浩的慷慨捐贈,在戰亂中流離顛沛數十年的歷史寶藏,終于可以回到昆明,在云南省博物館永久珍藏,為歷代中華兒女見證歷史。” ![]() 移轉儀式結束后,《天施大爐》將正式回歸祖國,成為云南省博物館又一鎮館之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