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說他瘋了 有人說他酷:這一年,這一個人的行為藝術經歷了什么?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人與人的距離。 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便捷,豐富多彩的世界,但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卻依然時常會感覺孤獨,各種時代焦慮無所不在。 網絡看似拉近物理空間的距離,卻更疏遠了彼此之間心理的距離。人類的情感需求似乎從未改變過,但心理孤獨卻比以往更為嚴重。 是的,這就是網絡時代的人際孤獨癥。 2018.1.31 今天不說話-書報亭 2018年,跨界藝術家楊燁炘發起并實施了一個將為期一年的行為藝術項目——“今天不說話”。 藝術家本人行走在自己工作中的每一個城市,選擇具有特別意義的特定場景,帶上一個“今天不說話”的藍色口罩,一個自拍桿,留下一張自拍照。 這一行為藝術項目看似非常簡單、直接,但背后卻飽含深意,這是藝術家本人對這個時代大家都可能面臨的“人際孤獨癥”的回應,也是楊燁炘個人自省并向社會無聲的“宣言”。 “我想靜一靜”,是楊燁炘實施這一行為藝術項目的初衷:“2017年底的時候狀態不是特別的好,內心比較抑郁,想讓自己靜一靜,于是就選擇了一年不說話。” 這些照片全部采用自拍桿進行拍攝,隨著時代的技術進步,“自拍桿”作為這個專屬于這個時代的全新攝影配件,表面上看,它是借由科技技術帶來的快捷與便利,但事實上,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一種更加個人化的視角,使得自拍中的“我”可以隨時介入這個現實“世界”,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 無疑,在楊燁炘看來,自拍桿就是他的畫筆:“是最具時代精髓的藝術表現形式。” 2018.2.3今天不說話—拆遷
而這些自拍照和大家會選擇的拍攝照片的背景也并不相同,即將消失在城市之中的“書報亭”、城市進程中的拆遷工地、被污染的河道等等,這些不是大家熟悉的熱門旅游景點,甚至是沒有人愿意合影的場所,楊燁炘卻選擇“鄭重其事”的去自拍、合影,因為這些地點在他看來:“是最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地方。”這讓他所自拍的作品充分關注當今時代與生活,飽含著歷史的辨識度與時代的介入感。 2018.2.27 今天不說話—紅旗 2018.4.6 今天不說話—忠義仁勇 如今,這一藝術項目已經隨著楊燁炘行走至中國十幾座城市,留下近萬張照片,每到一處,這一行為藝術項目也引發當地觀者的好奇心,回頭率非常高,也有不少路人來搭訕,觀者反應不一,但都有趣真實:有人以為他瘋了、有人覺得他很酷、還有不少人還問他口罩在哪里買的?他們也想戴……正是因為行為藝術的這種即時性,這些在特定空間、特定時間里所有感官體驗與觀眾的互動,都讓這些感受和反饋確鑿而真實。 2018.5.22 今天不說話—中興 2018.6.2 今天不說話——污水
不過,隨著楊燁炘把這些自拍攝影作品發布到朋友圈,爭議也隨之而來:“每天都有人來關心我的心理狀態,也有人善意的指出:‘發朋友圈也是一種說話,算不算作弊?’。 這并沒有讓他停止自己的想法:“這個世界太缺少行為藝術了,每天、每個人的行為大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堅持做行為藝術可以讓一個人活的有意義一些,讓世界變的更美好一些。這一行為藝術項目為一年,感覺時間看起來比較長,一年后,再持續二年或是三年不說話也說不定,也看當時的心理狀況。我也沒有作預先的設計,未來不知道,我希望能去到更遠的地方。” 2018.6.4 今天不說話—妖猴 無疑,這是一個簡單的行為藝術,做起來并不難,難的只是要堅持不懈的長期做下去,一直做。 他沒有間斷,這種紀實性的行為記錄,他每天都堅持在做。 也許,正是這種對于未來的可能與未知性加劇了行為藝術帶給自身與觀者的深刻感受,你也可以試著猜想一下,下一次,他會出現在哪里? 2018.6.19 今天不說話—高墻
“在這個時代,不說話是最好的說話”楊燁炘認為。 這是一個人的行為藝術,為了回應網絡時代的人際孤獨癥。 這是一個人的行為藝術,也是為了我們所有人。 如何走出喧囂世界的孤獨?也許并沒有現成的答案,藝術也許也不可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2018.5.20 今天不說話—女兒 但也許終究,我們都會找到自我的出路與答案,重組自己的社會人際關系世界:真實,溫暖,不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