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仙人的樹林-鄔建安×汪天穩”展覽在震旦博物館開幕展覽名稱:仙人的樹林-鄔建安×汪天穩 展期:2018年7月7日(周六)-2018年10月7日(周日) 展覽地點:震旦博物館.水晶廳,上海市浦東新區富城路99號二樓 藝術家:鄔建安, 汪天穩 策展人:賴素鈴 主辦單位:震旦博物館 特展票價:每位20元(購買震旦博物館常設展門票者可免費參觀特展)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震旦博物館攜手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交融遠古神話、歷史文物、非遺傳承、當代藝術,激蕩不尋常的火花,創造了“仙人的樹林”,展現傳統文化基因中活躍的藝術能量。
“仙人的樹林”是個神秘的未知世界,神靈、自然與人的力量,棲息在共時性的零度空間,過去、現在與未來同存。
在這個展廳中,作品與作品之間并沒有邊界,正如天與人、古與今、神話與真實、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無你無我。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震旦博物館華麗的水晶廳,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創造的遠古洪荒,形成詭譎的魔幻場景; 七扇長窗射入的彩虹之光,卻圓融包容了看似怪誕的一切,并以非遺傳承人汪天穩的皮影之美,帶我們重新發現民間美術貼近土地與人的溫度。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鄔建安與汪天穩有十余年的合作默契,“仙人的樹林”更注入新的火花。震旦博物館質量俱豐的典藏文物,以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的高古玉器為大宗,這些文物帶著遠古的信息流傳數千年,穿越歷史時空的神秘密碼,開啟了”仙人的樹林”序幕。
可以說,高古文物是夾帶了大量神話信息的載體,民間美術傳承了遠古神話的記憶碎片,當代藝術家重新詮釋神話再創造,三大維度的共同交集是“神話”,也正是“仙人的樹林”之核心。
上古時代“絕地天通”的神話為引,鄔建安以“白日夢森林”、“征兆”等具有代表性的兩大系列作品,組成“仙人的樹林”帶有遠古洪荒氛圍的藝術裝置場景,環繞著展場中央的“通天樹”—以皮影材料與工藝制作、古玉紋飾轉化的圖像,構成巨大高聳的裝置,象征天人之際從未隔斷的聯系。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通天樹”是鄔建安專為“仙人的樹林”所做的新作,發想自玉琮的方形結構,用牛皮以皮影工藝制作手法,刻出古代玉器紋飾的巨型臉孔,可說是當代藝術、歷史文物、民間美術三股強大文化基因加乘,賦予”通天樹”在天地未絕當時,象征著地天連通的力量,反思人類不過是自然界萬物循環的一個微小環節,應該始終保持對于自然、對于萬物的敬畏。
鄔建安另一最新作品—長20米、高5米,巨大尺幅的“仙人筆”,則在探索人類的藝術創造,與蘊藏在天地與身體中的古老力量,神秘而未知的驅動關系。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絕地天通”之后,或許神仙不復存在人間,神話卻在大地的不同角落,以民俗、民間戲劇、民間美術等多樣形式,傳承了世代先民記憶中的神話碎片。
正如民諺所說:“社火娛神,香火娛人”,中國民間的春節慶典“社火”,實際上就是遠古神話記憶留存在21世紀的回聲。通過汪天穩雕制的72件社火皮影偶,以及皮影傳統折子戲“降火龍”表演,展現了真實鮮活的民間藝術活力。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震旦博物館多年來致力推動從“料工形紋”系統解讀古器物學的研究方法,也在“仙人的樹林”辟有專區,以“降火龍的誕生”為題,梳理皮影戲從處理皮材、制作戲偶到表演屏幕背后點滴,讓觀眾更能深入了解皮影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統文化。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絕地天通】 史記的五帝本記記載“顓頊生十年而佐少皞”,三皇五帝中的帝顓頊(別稱玄帝),在上古時代具有“共主”般的巨大影響力,“絕地天通”就是與顓頊(Zhuānxū,音同專旭)有關的神話。
“絕地天通”見載于多種先秦典籍,《尚書·呂刑》首次說明事件經過并有“乃命重黎,絕地天通”這句話;《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簡潔的記載; 后來《國語·楚語》通過“觀射父論絕地天通”篇,做了較詳細的解釋。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傳說在上古時期,天人與地民是可以相互往來的,以昆倫等高山作為“天梯”,原本天地間信息溝通無礙,萬物有序,但到了少皞末年,民神不分、秩序混亂,顓頊便派使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是謂“絕地天通”。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 展覽現場 “絕地天通”是史實亦或神話?寓意部族戰爭、宗教改革或政教分離?數千年來討論不斷,自古至今仍未有定論。也因此,“天人關系”成為中國思想文化討論的重要主題,也帶給當代藝術創作極大的想像空間。
【關于鄔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
多年來,鄔建安專注于將充滿活力的當代美學與文化態度帶入瀕臨絕跡的中國民間藝術傳統,中西方的文化傳統和智慧經驗一直是鄔建安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他善于以當代的觀念對接經典的文學、宗教和哲學文本進行重新解讀,建立其與個體精神世界的聯系,并通過綜合性的材料和形式語言探索,多層面建構傳統與當代的轉換與融合,在幾個維度上同時刺激和擴展人們的藝術想像。
鄔建安通過一系列平面和立體的藝術作品,創造出一個個充滿怪誕志異色彩的圖像世界。他的作品曾先后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福岡亞洲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等機構展出,并在北京、上海、紐約等地舉辦多次個人藝術展。
【關于汪天穩】 1950年生于陜西,12歲就被中國著名皮影雕刻大師李占文(第一批國家授予十大藝術大師之一) 收為關門弟子,并因技藝精湛成為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為陜西省皮影協會主席、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皮影藝術雕刻鑒定專家、陜西華縣皮影戲皮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獲“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
早在1976年,汪天穩就曾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皮影、木偶劇《皮影輕騎兵》(又名《迎春花開》); 1977年即作為特殊人才,被西安工藝美術研究所特調入研究所皮影研究室主持皮影研究、創作工作。
四十余年皮影生涯中,汪天穩曾與其師李占文攜手制作為北京人民大會堂陜西廳設計的大型皮影屏風《文成公主進藏》,也曾受邀為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負責設計、刻制《孫悟空大鬧天宮全套》,并曾先后受邀為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上海美術館整理、鑒定館藏明清時代皮影數千件。
2003年,汪天穩與同門師兄弟18人聯合創作,歷時300天完成總長23米、寬1.2米的皮影《清明上河圖》,整幅長卷中,皮影人物栩栩如生,細節精致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2004年,該作品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備受國內外專家矚目,認為他們創造了皮影雕刻史上的吉尼斯紀錄。
汪天穩桃李滿天下,并有” 中國皮影第一刀”美譽,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院、上海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等重要機構皆收藏有汪天穩的皮影作品。
【關于策展人】 賴素鈴,現任上海震旦博物館館長。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曾任臺灣聯合報系活動部策展總監,策劃并主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之“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生日快樂:夏卡爾的愛與美”等大型國際特展。
賴素鈴女士且是臺灣各大重要文博場館曾舉辦之羅浮宮館藏埃及文物展、美索不達米亞文物展、印度文物展、羅馬帝國展以及米勒、梵高、夏加爾、畢加索、莫奈等二十多項國際大展的導覽手冊作者,涉獵極其廣泛。
“仙人的樹林—鄔建安×汪天穩”策展過程強調團隊參與、展覽規劃注入博物館教育精神,以“神話”為仙人的樹林”之核心,歷史文物、非遺傳承、當代藝術穿越時空進行超鍊接,投射關于未知與將來的藝術想像,交會出多元對話的可能。
【關于震旦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自2013年10月對公眾正式開放以來,秉承“保護•傳承•奉獻”的理念,專注于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行一系列當代藝術領域的嘗試,包括:“寶格麗-125年意大利經典設計藝術展”、“邱志杰:獨角獸與龍—威尼斯雙年展”、“蛻變的舞步——郭衷忠n+n Corsino新媒體藝術展”、2014年上海雙年展平行展“在創造-當代藝術在震旦”、2015年“畫影之間-張恩利×杜可風”、2016年“時間之光—胡介鳴.記憶的拼圖”等項目。
2018年,震旦博物館即將邁向第五周年,在當代藝術之外,開展歷史文物更多維度的交會與對話。震旦博物館展出中的“玉見設計—中國古玉形紋設計特展”,從現代的“設計思考”切入,剖析中國古代玉器工匠的智慧,從傳統提取文創設計的養分; 新推出的特展“仙人的樹林—鄔建安×汪天穩”則在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對話中,加入非遺傳承的元素,體現更豐富多元的對話與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