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龐惠英評林國成:畫面之外一粒沙里看世界, 看著林國成畫作中的黑白線條,周圍的噪音似乎都消失了。欣賞這些復雜的形狀和圖案構造需要花費精力,也能得到獎勵。當你沉浸其中會產生無限遐想,久而久之,你甚至可以說林國成的畫作能夠喚起一股超自然的力量——他的每一幅水墨畫似乎都能讓人跨過塵世和超自然之間的界線。從天上的迷霧到原始的海洋,幾個世紀以來薩滿、精神領袖和畫家們所召喚出來的原始力量,都一一顯現在他用錯綜復雜的筆畫編織出的水墨星河中。 展覽現場 一般說來,山水畫派立足于道教和佛教文化與哲學,其藝術實現途徑及相應的繪畫鑒賞實踐與西方傳統風景畫截然不同。南朝謝赫提出的“六法”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其第一法則“氣韻生動”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即現實的根本不是物質,而是“道”,也稱為“氣”。對于畫家而言,這意味著具象寫實主義相對不重要,因為事物的物質形式僅僅代表了“氣”的痕跡。相反,繪畫的主要目的是抓住所畫對象更深層次的精神共鳴,即“氣”——是否獨特或生動?此外,畫家的意境也同樣重要。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氣’在所有形態中持續存在,一個單獨過程的展開會引起一切事物的流動。 ”在表現山水的“氣”時,畫家也是在傳達自己的“氣”。因此,畫家的目的并不是像某些西方畫家那樣去捕捉風景的客觀本質,而是抒發其內心對自然和宇宙的情緒、感受和思想。 展覽現場 正是因為這種超自然的山水畫視角,我們才必須去了解林國成的繪畫方式。他年輕時花了幾年時間在中國背包旅行,在山林間漫游,體驗大自然。通過這種方式,林國成深深融入了大自然,在草木的生長中感受時間。他這樣描述這些經驗:“可能會孤獨,但也還好,周圍的一切都慢了下來……我覺得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見證和體驗著萬物的運動、起源和變化。”這段經歷給這位藝術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不斷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大自然為他的創作提供無窮源泉。同樣的,宗炳在他年輕的時候就融入了自然,為大自然作畫。他在隱居多年再回到文明世界后說:“我再也看不到山了;我只能在椅子里想象它們。 ”對于林國成和在他之前兩千年的宗炳來說,山水畫不僅僅是關于自然主義,每一幅作品都是內在情緒的外放,是利用自然的循環生機表達個人對世界的感受。當然,作為當代藝術家,林國成的藝術技巧也受到現代科學和西方思想的影響。通過引入新的思想,以及新穎的工具——鋼筆,林國成的作品不僅僅與中國古典繪畫進行對話,他還吸收了阿爾布雷特·丟勒的雕刻作品的圖案,同時將“氣”等同于粒子理論——即所有物質都處于運動狀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盡管可能源自同樣宏大的概念,這幅星河圖與林國成畫作中表現的更為傳統的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比如說《山峰粒子與未知處》(2020),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尤其是北宋(960-1127)的一些不朽之作,歷來都承載著更深的含義:鑒于山峰的巍延壯觀,高聳云霄,它們象征著力量和未知的神秘。在現代社會中,山脈已經失去了這種敬畏感,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飛機和衛星從空中看到每一座山,也可以確切地知道山頂住著什么。林國成卻是有意將這種神秘感帶回到他的作品中。他畫的山峰高聳入云,表現出動態效果——形狀和線條的延展和分解——即符合粒子理論又遵從分子不停運動的觀點。林國成在這里展現了他的最佳狀態,他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手中的筆,用獨特的靈感力量進行創作。 展覽現場
《變體南越王玉佩》《Variant of the jade pendant of Nanyue King》110x200cm 2020 林國成對各種圖騰和古器物很著迷,對古人的儀式和信仰以及他們使用物品交流的方式也很感興趣。例如,在2019年作品《天與器物》中,他再現了一個西漢(206 B.C.–A.D. 9)時期的容器。這個青銅器物是1992年在云南江川的一個墳墓中出土的,造型別致,上面鑄造了35個雕像。經過林國成畫作的詮釋,這個古老的人工制品似乎活了起來,每個人都活在一個為他們而造的世界里。同樣的,在《變體南越王玉佩》(2020)中,林國成向南越王西漢陵墓出土的玉器表達了敬意。兩千多年前,這些玉器的制成堪稱技術上的奇跡——在極度堅硬的單塊玉石上雕刻出復雜的細節和裝飾。在這幅作品中,林國成和打造玉器的工匠有著同樣的技術精確度。金色和黑色描繪漩渦圖案,鋼筆線條勾勒主體,呈現出一股精神力量,使所有的物理規則都臣服于畫家的幻想——用無限的力量和創造力塑造自然形象和歷史遺跡,而不是它們直觀的樣子。 《菩提本無樹》《Bodhi originally is no tre》130x230cm 2020 林國成的創作不僅僅是影射歷史主題或流行文化,也不僅僅是闡釋個人對神話和宇宙的觀點,而是以繪畫的形式對超自然事物進行了深刻的審視。正如開篇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言》所指,這個世界充滿了誘發奇跡的美、魔力和圖案。林國成已經找到了挖掘這些自然品質的方法,并以此展現一切存在—— “道”、氣、力量、變化和生命本身——的結締組織。他精通于用墨水形態、標記和線條來捕捉 “氣”,進而創造出復雜的體系——用各種圖案構成逼真的生態系統、不朽的國度,甚至是星河。在這之后,透過墨跡能看到些什么,就成為了觀眾面臨的挑戰。正如林國成所說,“如今人類的視覺體驗受到所處空間的限制。這就像一個白色的盒子,一個幾何結構,每個城市都是這樣的。中國古代的視覺體驗與現在是不同的,我們現在感受自然的能力硬化了。”為了抵消這種硬化的影響,并真正理解大自然傳達的精神活力,作為觀眾的我們必須對這些作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覺,而我們得到的獎勵就是開啟令人振奮的神話之旅,也許還會得到提示:如果敢于放眼更遠,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 《天與器物》《Heaven and artifacts》100x150cm 2019 |